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 3、非机动车道 • 自行车道宽度:1.0--1.1米/条
上可以设独立车道
一般4条以
• 非机动车道宽度:
自行车为主:双车道2.5米、三车道3.5米,四车道4.5 米 一辆自行车与一辆三轮车3.5米 两辆三轮车4米 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推荐为5米(或4.5米)、6.5 米(或6米)、8米(或7.5米)
• 高速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离开城市,一至数个出入口
• 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低速让高速,次干让主干,生活让交通。无关路分离
• 交叉口间距
快速路1500-2500M,主干道间距700-1200M、次干道350- 500M,支路150-250M
第四节 城市道路及停车场设计• 一、城市道路红线• 定义
6、绿化带
• 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净宽的要求。株 距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大于 或等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宜大于 或等于1.2×1.8m。
• 7、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 道路横断面类型
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 及四幅路(一块板、二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 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 市道路。 双幅路适用于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 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 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 的路段,亦可采用双幅路。 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 红线宽度大于或等于40m的道路。 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速度高,单向两条机动车 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 埋设电力、电讯电缆、和给水管三种管线所需要最 小宽度为4.5米,加上行道树和路灯杆的最小占地 宽度为1.5米,则至少要6米。
• 5、分车带(绿化隔离带)
• 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 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 带)。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 当道路设计车速为50km/h时,必须设置中央分割带
主干路 600—1000米,次干路 300—500米, 支 路 200—300米
• 道路密度
道路线密度 主干路:中心区≥4公里/平方公里,一般干道网密度为 2.0~3.0km/km2 道路用地所占比例 国标:8—15%,国外:15%-20%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 为了明确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功能,道路应分为 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大类,并结合具体城市的 用地情况组成各自道路系统。 • 交通性道路:分区之间交通联系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 纽间的联系。行车速度大,车辆多,以货运为主,车 道宽,行人少道路两旁避免布置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 生活性道路:分区内部的生产生活活动需要。车速低、 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稍窄,两旁可设置为生 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和停车场地。
• 将自然、人文景色引入城市
•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
• 山区与平原城市的路网不同
• 山区城市路网应符合地形,不要追求宽大平直 • 要靠虑地质、水文情况 • 尽量利用原有设施,避免拆迁量过大
•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 纵坡与排水方向一致 • 管线综合 • 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
• 使道路交通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 • 使各种交通方式能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 发挥各自的优势; • 使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能产生最佳的社会及经济 效益 • 使人和货物的出行能方便、迅速、舒适、经济
第三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 一、城市内部交通分布
• 道路交通主要特征:
• 三、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 • 1、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交通的最初形态 • 2、城市的活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 交通条件的改善。 • 四、城市交通构成与基本特征 • 1、构成:
• 运输方式: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 • 输送对象:货运、客运(公共交通) • 运行组织:公共交通系统、个体交通 出租、地铁(轻轨) 大巴、中巴、
• 三、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沿道路中心线纵向所作的垂直截面。
• 道路坡度
• 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 等于0.3%。 • 非机动车坡度 2%
四、停车场布置
• 1、停车场规模
• 配建停车场、城市公共停车场 • 停车场规模
(1)停车场总面积=规划期末汽车总数*使用停车 场汽车百分数*每国内汽车所占面积 (2)停车场个数=建筑面积×停车位控制指标 如建筑面积为3.18公顷的商业中心,其停车场个数 应配置( )个 规范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规 划城市人口每人0.8-1平方米进行计算,其中机动车 停车场用地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用地为10 -20%
• 1、一条车道的宽度
车身宽度:一般大卡车2.5米,大客车2.6米,小汽车 2米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约为400辆/h 表7-2-1 快速路:3.75-4米,一般道路:3.5米,路缘:0.5米
• 2、设计机动车道应注意的问题
双向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 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车道的总数多是 偶数 同一路线各路段在城市中位置不同,机动车道宽度不 应强求统一,但在直线段上,变化过多对行车不利 双车道7.5-8米;三车道10-11米;四车道13-15米, 六车道19-22米
• 4、人行道的宽度
• 人行道宽度主要取决于道路功能、沿街建筑性质、 人流密度,以及人行道上设置灯杆、电车架空线杆 和绿化植树带,还有在人行道下埋设地下管线等等 的要求。 • 城市道路上,一条步行带宽度一般为0.75米,在火 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店附近,及全市生活性干 道上则采用0.85-1米。一条步行道通行能力一般为 800-1000人/小时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主要内容提要
★ ★ ★ ★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及停车场设计
第一节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
一、交通是指人和交通运输工具在水、陆、空线路上的 流动过程。在城市规划中一般分为对外交通和城市交 通。 1、对外交通: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范围以外地 区的交通。 • 在城市内常设有它的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 头、长途客运站、机场以及它们引入城市中的一段线 路。 2、城市交通:指城市范围以内的交通,它的交通设施有: 城市道路、市内航道、地下铁道以及在它线路上的附 属设施。城市交通包括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 (1)动态交通:是指人、车、物的流动 (2)静态交通:后者是指车辆的停放,包括因乘客上 下或货物装卸的短时间停放,以及在停车场的长时间 停放。
• 三、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形式
• 方格网式 • 放射式 • 放射环形
棋盘格式 华盛顿 唐长安、纽约
• 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
• 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 • 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
东京、北京
以上二种形式的结合
• 自由式
• 混合式
青岛
成都
山区、丘陵地区常用
• 四、城市道路的衔接与分离
衔接的目的是方便联系,分离的目的是避免干扰
•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 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废气扩散、抵御寒风
• 有利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南方江 滨道路临水开敞,北方道路布置应与大风的主导 风向成直角和一定的偏斜角度,以避免大风直接 侵袭城市。山地城市道路走向要有利于山谷风通 畅。
• 过境交通的布置 置音障
减少噪音和尾气污染、加
对景、借景
第二节 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 一、城市道路交通概念
• 道路与交通
• 城市道路的功能
• 城市内部的交通载体 • 城市四大功能之一 • 城市的骨架 • 城市避难的场所
• 交通
车流、人流、物流
二、城市道路交通的分类
• 1、按城市道路的等级分: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除主干路外,其它道路又分为Ⅰ、Ⅱ、Ⅲ级,
• 2、特征: • 高效率:高铁的速度已达350km/h • 高效益:减少交通对城市生活的干扰,创造更 宜人的城市环境
• 3、大交通运量的交通组织 • (1)交通分层:高架道路系统
• (2)平面分离
• 五、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交通规划概述
• 道路交通规划指经过调查分析、预测未 来的道路交通需求,规划道路网络,并 加以实施和修正的全过程 • 道路交通规划通常包括:城市道路交通 规划和区域公路网规划(对外交通规划)
•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 进行。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 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 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 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 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 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 道路横断面设计要考虑近远期结合的要求。近期 不需要的路面不应铺筑,新建道路要为远期扩建 留有余地
• 2、按城市道路的功能分:
过境道路 生活性道路 旅游性道路 公共汽车专用路 交通性道路 工业区道路 自行车专用路 步行专用路
• 快速路: 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 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 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 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 控制。 主干路: 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主要 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活动中心等的干路,以交通 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 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一般红线宽 度为30-45米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 建筑物的进出口。
城市道路用地的界线
与道路的性质、位置、与两侧建筑的关系、街景设计的 要求有关 红线内包括车行道(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绿化带、 分隔带 不同于建筑红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