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Chen chun hua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
[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

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
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

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

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

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

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

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
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三、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

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

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

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

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1.在消极抗日和投降方面:如“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多次讲过“在和平根本绝
望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

并且在1938年9月中旬国民党政府派代表马伯援在香港东京饭店同日方代表直接秘谈后,决定由孔祥熙和板垣约定地点与日期正式会谈,但终因日本要价太高而作罢。

而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的举措,却导致投降活动日益加剧。

2.对内却积极反共方面: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政策的重点由对外抗日,开始转变为对内反共。

全国各地磨擦事件不断发生,先后制造了博山惨案、平江惨案、确山惨案,杀害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及家属1500余人。

1939年12月1日制造“晋西事变”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10月19日又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

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四、抗战后期:消极抗战达到极点
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作战的第三阶段。

进入抗战后期,正面战场消极抗战达到极点,致使战役结果极其糟糕,其地位和作用大大下降。

而与此同时,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武装力量的战略作用进一步提高。

1944年春日军为了打通中国的大陆交通线,使中国的东北至东
南亚的大陆交通连接起来,同时也为了摧毁美国空军在中国的基地,日军调动了40万兵力,进行了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

此时的对日作战,应该来说,国民党处于有利的时机,一方面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已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不断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去增援,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大大削弱,进攻只是垂死挣扎;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已向日军转为局部反攻,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兵力,减轻了国民党军队极大的压力。

在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除在少数战斗中进行了较激烈的抵抗外(在衡阳抵抗了一个多月),大多数的情况是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

外在这次持续10个月之久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再一次出现了全线溃败的局面,又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和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大小城市,总计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使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国民党正面战场这个时期出现这种大溃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它采取了保存实力,奉行观战、避战的消极政策;另一方面,在军事部署上,它把杂牌部队放在前线,而把精锐部队用于包围解放区。

因此,在对日作战中,一些本应打好的仗也都打了败仗。

正确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既要看到其对抗战胜利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抗日战场上做出的重大牺牲,也要看到国民党领导集团的片面抗战路线与反共反人民倾向及活动给抗日战争带来的严重的消极后果。

总的说来,尽管国民党的一些主要当权者没有放弃反共方针,但
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广大爱国官兵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伤亡达80多万”,也凸显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整个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进行会战二十次,重要战斗九百零七次,小战斗及游击战三万六千四百多次,共击毙、击伤日军八十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百分之四十的侵华日军,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充分肯定了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并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团结奋斗的历程。

历史应该是真实的,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直视、承认历史。

铭记一切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