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六中2018—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8道题,共84分)1.西周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先祖的孝,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前者更为周人所重视,自春秋以来,“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B. 人文道德观念开始出现C. 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D. 个体家庭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初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更加重视家庭成员的作用,故D正确;“孝”不管是孝敬在世父母还是先祖,都是宗法血缘的体现,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判断得出人文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排除B;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排除C。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拓片,它反映了A. 曲辕犁的推广使用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 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猜图中可以看到男耕女织的画面,运用所学知识可得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故B 项正确。
从图中无法看出小国寡民这样的生活图景,所以A 项错误。
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在图中也不能反映出,因此C 项错误。
汉代棉花还未传入我国,另外从图中也看不出纺织的材料。
故D 项错误。
点睛:本题体现出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读图识图上,不要过分解读。
3.古代中国农民在日常耕作中创新了一系列农具,如四齿钉耙、耧车、锄头等。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农耕技术缺乏进步 D. 小农经济较为分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生产工具的改进,B 选项符合题意。
四齿钉耙、耧车、锄头在农业社会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工具,A 选项排除。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注重改进农耕技术,C 选项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结论,D 选项排除。
【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4.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陕北地区主要以祭祀掌管行云布雨之权的龙王为主,杭嘉湖地区则以祭祀蚕神嫘祖较为普遍,闽广地区一般主要供奉保佑海上平安的妈祖。
这种现象反映了A. 迷信思想影响经济发展B.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C. 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D. 民间信仰信众具有广泛性【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陕北地区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杭嘉湖地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而闽广地区则以海上运输或渔业为生,说明当时已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故答案为B 项。
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5.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 田庄手工业B. 民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官营手工业由于由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原料上等,生产不计成本,所以产品精美,政府机构、外贸等均被其所垄断。
这给其他手工业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其他手工业,尤其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D 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C 项。
6.《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A. 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B. 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D. 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答案】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排除A;材料反映了周代手工业的分工细致,专业化强。
官营手工业早在夏朝就已出现;而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
因此,这段记载描述的是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的情形,故C正确;故排除B、D。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宗法制受到了严重的挑战C.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变化【答案】C 【解析】【详解】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
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正确;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宗法制受到挑战是春秋战国时期,B错误;材料中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并不是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变化,D错误。
8.“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描述的“它”是A. 翻车B. 筒车C. 水排【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可知此工具是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C正确;翻车、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故AB错误;耧车是播种工具,故D错误。
9.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棉花的种植遍及中国南北,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纺织品对麻的冲击导致民间麻的种植量减少,故C 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且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才有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故B项错误;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不是丝织品,故D项错误。
故选C。
10.据估算,乾隆年间,苏州城内约有织机1万2千台,大约从事机织者2万人,从事牵经拍丝者2万人,从事掉经掉纬者3万人,其余经行、丝行、染坊、炼绢坊、制机具工等各种分业者,亦为2万余人。
苏州城内从事丝绸生产和贸易者连同其家属在内,近30万人,约占苏州城人口总数的1/3。
这说明当时苏州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B. 手工业生产已达到较大规模C. 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D. 手工业生产得到政府的扶持【答案】B【详解】材料“苏州城内从事丝绸生产和贸易者连同其家属在内,近30万人,约占苏州城人口总数的1/3”表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已经相当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雇佣关系,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营手工业与其它形态的手工业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当时清朝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并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故D项错误。
11.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 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B.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C. 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可知体现的是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D选项符合题意。
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选项排除。
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12.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
这反映出该制度()A. 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B. 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C. 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D.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是对工商业者实行严格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商人对于国家的依附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形成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故C项错误;这种措施不利于工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
13.观察宋朝与唐朝的都城示意图,由此看出城市中的商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 城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B. 工商业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C. 突破了市场交易的时空限制D. “市”设置在城市核心位置【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了唐朝都城的布局,图2反映了北宋都城的布局,北宋时期城市已经突破了市场交易的时空限制,故C正确;北宋时期城市已经打破了坊市制,故A排除;仅凭图片信息并不能说明工商业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故B排除;古代都城核心位置并不是“市”,故D排除。
14.徽商“俭而好礼,吝啬而负气,家资累万,垂老不衣绢帛……然急公趋义,或输边储,或建官廨,或筑城隍,或赈饥恤难,或学田、道路、山桥、水堰之属,输金千万而不惜”。
这说明徽商A. 注重义举B. 深谙经营之道C. 输财毫无原则D. 崇尚节俭【答案】A【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徽商。
材料信息说明徽商非常吝啬,即使家产百万,到老都不穿丝织衣服;但是如果国家的边防需要、或修建官署、或修建城隍庙、或救济贫穷的人、或修建道路等等,技术捐纳千万也不吝惜,故体现了徽商节俭好义的品格,所以选择A 项;材料没有反映徽商经营方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鲜明体现了徽商输财是有原则的,C 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徽商对自己比较节俭,排除D项。
15.下图为《汉代中西交通图》,通过这条交通线运往欧洲的主要商品是A. 瓷器B. 茶叶C. 丝绸D. 铁器【答案】C【解析】图片中显示的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传播主要商品是丝绸,C正确;A是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主要商品; B和D不符合丝绸之路主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