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科学与人文:冲突与融合

6 科学与人文:冲突与融合

科学与人文:冲突与融合
内容提要
一、科学文化VS人文的概念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一、科学文化VS人文的概念
1、科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结构层次中最基础的部分。这
个结构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 :
精神理想、信仰、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文学艺术
社会制度、体制
物质(商品)
科学技术(知识、观念、商品)
• 人道主义,重视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把人的自 由、平等、博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 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所以人文主义有时也被称作 “人本主义”。
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即是人文主义的升华,其内 涵主要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珍视 与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 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 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 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2、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形成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人类理性 的法则‛分为‚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 从理论上将这种分立进一步强化并固化为自然科学与精 神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的这种分立在大学的教育中也表现了出来。 大学就成了文科(人文科学)和理科(自然科学)之间 持续紧张的主要场所;
——科学:具有确实性的知识; ——非科学的知识:想象性的、甚至虚假的知识。
3、‚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
英国著名学者C.P.斯诺首先明确提出来的。 1959年5月7日,他在剑桥大学的里德演讲(The Rede Lecture)《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指出,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存在分 歧与冲突,并且,‚两种文化‛的分裂不仅 在英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还存在于整个 西方社会 ; 斯诺的批评重点在于指出对科学文化的不 了解,这种不了解‚给整个‘传统’文化带 来的非科学气氛,而这种非科学气氛又往往 转化为反科学‛
2、‚科学大战‛: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
I.

科学卫士们的论著:
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列维特发表了《高级迷信:学界左派及其与科学之 争》( 1994 ); 1996年,著名的“索卡尔诈文” ;


N.克瑞杰主编了《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1998);
艾伦· 索卡尔和杰· 布里克蒙特的《时髦的胡说:后现代知识界对科学的滥用》 (1998); 保罗· 格罗斯、罗曼· 列维特和马丁· 刘易斯主编的《飞离科学与理性》(1996); 罗曼· 列维特的《被困的普罗米修斯:科学与当代文化的矛盾》(1999); 斯尼尔· 莱维特主编的《识别错误:在政治方向上论战的第二波》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缘起
1、科学与人文分立的萌发 公元前5至4世纪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所发生的重大转变,即 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也就 是格思里(W.K.C.Guthrie)在《希腊哲学史》中指出的:从 智者和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研究的兴趣“从宇宙转向人,从宇 宙论和本体论的有吸引力的理性问题转向更迫切的人生事务和 行为的问题。”



III. 唯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主义只是一般地提出科学化的要求,不考虑非自 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在这些领域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 和方法的条件。 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 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 搬用并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违背科学精神 的,凡是严肃的科学家都不会赞同。 科学主义主张科学至上、科学万能论,把科学视作全 知、全能的救世主,以为人类的所有难题,包括精神、 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获得完满解决。 科学主义的错误即在于对科学价值的无限夸大,对人 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探究形式的贬低。在此论的笼罩下, 人文文化往往被掩盖、取代。由此,又导致了科学文 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冲突。

II.

“反科学”思潮是对传统的、广泛流行的 “科学主义”的反动。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科学 提出了道德诘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意 识形态,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激烈的 批判。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向科 学领域的渗透,在西方学术界又出现了一种强 大的反科学思潮。这种思潮具有两个鲜明的特 征;一是相对主义,二是知识的权力说。
(1)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 行为或性情; (2)人性,人的属性; (3)人类; (4)人文学(又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科 学”)或人文学的研究。
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the humanities),亦译“人文学科”。在各个历 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与内容:
• 15世纪末,意大利学校中的古典语言、文学和法律课程被统称为 “studia humanitatis”,英语翻译为“the humanities”。而 “humanitatis”又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 • 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世俗学校中增设了以自然和人为研究对象的 “人文科学”,其中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语言学、艺术和自然科学 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自然科学形成并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时 候。 • 到19世纪,在欧洲的传统学校中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只是 已不再将自然科学包括在内了。 • 在西方,一般认为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科学,它通常 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等。

3、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1、轰动知识界的“索卡尔事件”
索卡尔的诈文:1994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艾 伦· 索卡尔(Alam Sokal)向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 刊物《社会文本》提交了一篇题为《跨越界线:走向量 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的论文。 索卡尔诈文的目的是要把左派从相对主义思潮中解放出 来,保卫科学、真理、客观性、逻辑与科学的方法,反 对从社会学角度对科学进行歪曲; 索卡尔诈文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由科学家、持实证主 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 “科学大战”。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由“人文”(humanity)衍 生而来,其主要含义包括:
• 对人文科学的热衷,如对文学修养、美学修养的强调等;
• 人文主义,特别指欧洲16至17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的对古典 文学、个人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复兴,以及对于具有文艺复兴特点 的非宗教内容的强调,后来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想态度,即认为人和 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强调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以人作为衡 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到了现代还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思想体系;
III.

科学大战的实质
科学大战是发生于20世纪末科学怀疑论的激进形式对 现代科学得以立足的合理性、客观性、真理性的全盘 否定而引发的一场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大论 战。它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 人文的关系进行的。

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在人类思想史 上,还没有出现过涉及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几乎涉 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吸引着全球如此众多的科 学家、哲学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的介入,而且这场 论战已经进入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注意。这场科学大战的深层诱因来自于当代科学的表 述危机,即作为现代文明支柱的现代科学遭受后现代 主义的猛烈批判。



2、“反科学”思潮:
I.

概念辨析
所谓“反科学”思潮,系指由于科学的社会控 制失当并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引发的“反科 学”(anti-science)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 显著的特征就是认定科学在本质上同人类的追 求相冲突。 “反科学”思潮对科学的抵制并不具有明确 的认识论基础,尚未提升为系统的哲理、建构 严密的逻辑形态,也未组织成一个围绕共同的、 概念明确的社会共同体。
I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现代思想家的论著:
安德鲁· 罗斯主编《科学战》(1996); 法国著名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家布鲁诺· 拉图尔(Bruno Latour)发表了《潘多拉的希 望——论科学研究的实在》(1999);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德鲁· 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编辑了《作 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1994)论文集; 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玛里奥· 比尔基奥林(Mario Biagioli )将近年来出现的后现代 科学反思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汇集成一本论文集:《科学元勘读者》(1999); 诺尔· 塞提娜(K.Knorr Cetina)发表了《认识的文化:科学是怎样创造知识的?》 (1999); 芝加哥大学出版了费耶阿本德的遗作《丰富的结果:抽象的神话与存在的丰富性》 (1999); 基思· 艾锡曼(keith M. Ashman)和菲利普· 巴里格(Philip S. Baringer)主编 M· S· 了《科学大战之后》(罗格斯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杰伊· 拉宾格(Jay Labinger)和亨利· 柯林斯主编了《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 (芝加哥出版社,2001年)。
2、科学与人文的论争: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1、科学主义:自然科学是知识的范型,文化的其他 领域必须按照这个范型加以衡量。
I.

“科学主义”的概念辨析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这个词最早见于1867年默里(Muttay)出版的 《新英语词典》,意指“科学家的表达习惯和模式”; 科学主义完成于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 20世纪20年代后期,从哲学的角度将科学及其方法定为至尊 的努力在逻辑经验主义那里达到了顶点。 科学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 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它能够推广 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 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将它引入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 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才能摒弃它们的非科学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