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摘要:杨叔子指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精神和内涵……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

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

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人文,融合萨顿认为, 科学与人文已显现出三种分裂特征。

科学的结果总是抽象的,而且越来越抽象似乎失去了它们的人性。

这种表面现象是骗不了任何人的,除非他是一个只关心结果或逻辑程序的冷酷无情的科学家。

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

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

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院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

然而文化与科学都来自于教育,要想将文化与教育完美融合,我们必须先将文化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

教育的车轮一旦转动起来,它就将永远加快自己的速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这句名言,早已为社会发展的事实所证实。

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社会教育世纪的当今,更显示出预言的巨大魅力。

现代社会的教育, 客观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振兴、经济起飞的巨轮, 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日趋剧烈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教育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教育的竞争。

但是, 单纯科学教育的发展, 并不能取得人们预期的普遍的综合国力的提高, 与科学进步相伴的不仅仅是文明的进步, 更有成堆的社会问题的纷至沓来。

人们在自己的期待视野里找不到一个预想的美好社会的景象, 于是又回过头来反思科学技术身真正的能量,寻找社会发展的病因。

反思的结论之一就是: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是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发生的一项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促使二者的有机融合。

然而文化与科学都来自于教育,要想将文化与教育完美融合,我们必须先将文化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1、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学是人类探究客观世界本质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统一。

科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它没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它关注的是整个客观世界,探寻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而科学教育课程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质的教育活动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质,它引导人寻求发现生活中的善与美,使人们形成对自身生存的关注以及对人本身的正确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选择等。

人文精神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从教育规律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存在着功能上的互补性。

首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要求,主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内化,以学生的外显行为综合表现出来,并含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其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虽不相同,但却有交叉,且交叉渗透的成分愈来愈多。

科学教育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方法,又受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制约;人文教育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形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世界。

科学知识有人文精神,将会更加自觉,人文知识有了科学内容,将会更加完善。

再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相同。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都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侧重人的理性和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侧重人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陶冶,两者最终目的都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两者的完美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

当今世界,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塑造一个完整的教育。

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人与社会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和谐、全面地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构成完整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不能用人文教育去代替科学教育,也不能用科学教育去排斥人文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教育”。

“完整的教育”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理论方法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理性、科学精神及科学品质的熏陶与培养。

所谓科学精神,是指我们在长期的科学活动、社会实践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其中求实、理性和创造性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道德的人文精神、美感的人文精神、日新的人文精神和与自然协调的人文精神等。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道德的完善、价值的实现、精神的昂扬、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臻美。

杨叔子就曾指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能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的功能或程序,其一切都不可能越过人所赋予的可能界限性这一雷池半步。

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时代精神对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等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它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全方位的根本改变。

具体地说,它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它力图使科学人文化,使人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又以科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现实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物质生活作基础,而物质需求的满足则要靠人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创造和索取,即人是靠一定的物质创造能力与物质享受来维持其自身自然生命力的存在与发展的。

人的物质创造能力与享受能力,是指人认识物质世界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以及占有这些物质成果发展自身的能力。

它包括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人类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上,或者说,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是人类物质创造与享受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

人生存与发展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另一个基本需要,即精神需要。

满足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样需要人具备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

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维系自然生命力的发展,而且必须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使人在情感上获得幸福体验和幸福享受。

人的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是指人们在对一定社会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巩固一定关系的基础上,去形成、发展和巩固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把这些观念渗透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以及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中,用这些已有的文化成果指导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社会发展和人的追求向着合乎道德与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既能创造美好生活又能正确享受生活的人。

一个人若只知科技而不知人文将是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在当今,不懂科技而侈谈人文将是游离于时代的“边缘人”。

“空心人”、“边缘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有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对生活的理解,有善于调节人生酸甜苦辣的人文修养。

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能将物质化为自己的思维与情感。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文精神,高技术、高情感的平衡才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科技与物质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需要人文文化重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对社会生活的正确理解、对人生酸甜苦辣的调节。

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情感的相互融合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推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1、科学的发展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正确指引下的才会使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1)科学是人类用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现代文明的。

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事实证明人既可以用它来服务于自身,也可以用来满足资源掠夺的欲望,甚至发动战争。

只有在人文神的正确指引下,将科学运用于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轨道中。

让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引导科学的发展,使二者相互包容,最终达到辩证统一。

它才会真正发挥作用,没有科学进步,人类会跌入愚昧无知的深渊,没有正确的人文精神指引的科学进步,则会使人类走向灭亡,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因素,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2)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人的发展,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应同步进行,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归根结底是和人类的切身与长远利益息息相关,没有人的发展,科学也会停滞不前,只有人类自身的人文素质不断提高,才会使科学永远处于不断创新’超越的境地。

2、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指引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可持续发展是1980 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关系到现代人类的生和发展这里发展是指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持续协调统一相对平衡有序的运动过程,即在发展过程中,人类的行为必须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对生存环境的保护,从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上空爆炸之后,人类不断受到来自科学发展的威胁,核武器,生化武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由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人类传统伦理的挑战。

这一切已经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忧患,人类终于意识到了科学发展带给其自身生存的危险,于是可持续发展成为21 世纪世界发展的主题,成为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因此,科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让科学成为真正的,人的科学,即使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又让人来掌握科学的前进方向,让造福人类成为科学发展的唯一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