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文学汉代赋体文学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以赋名篇,始于荀子。
荀子曾作《礼》、《知》、《云》、《蚕》、《箴》“赋”五篇,是以“赋”名篇的第一人,但作为文体来说,尚不具备,仍属于“赋”的萌芽阶段。
《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文体特点如汉代赋,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作品至少是汉武帝以后的作品,不可能是生活在战国时光楚襄王之际的“宋玉”作品。
可以说,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
一、赋的特征: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原指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意思是:赋,就是铺叙,通过铺陈辞采写成文章,通过描绘物象来抒发情志。
“铺采摛文”是赋的形式,而“体物写志”则是赋的内容。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云:“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由上述两点,可概括赋的一般特点是: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二.诗和赋的关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是由古诗演变而来。
《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可见诗与赋的区别是,前者为可歌的,而后者是不歌而颂的。
三、楚辞和赋的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又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称:“其文弘博典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离骚序》)可见,以司马迁、班固为代表的汉代人认为“辞”与“赋”没有区别,他们把屈原的作品也称作赋。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则将“骚”与“赋”划为两体。
他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意思是到屈原创作《离骚》时,才开始扩展绘声绘形的特色。
赋,起源于诗人,而由《楚辞》开拓出新的疆界。
)刘勰的看法较中肯,“辞”(或称作“骚”)与“赋”是不同的文体,“赋”是由“辞”演变而成。
屈原的“骚”,是继承了《诗经》中《国风》与《小雅》的传统,以“讽谕”为宗旨;“赋”是从荀子、宋玉开始,他们的作品“没其讽喻之意”,至司马相如,则更成了名为有“讽”,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专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东西了。
他们所发挥乃是《诗经》中的《大雅》和《颂》的功能。
四、汉赋的分类: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兮”的语句,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模仿了楚辞。
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代散体大赋,是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及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篇幅较大,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
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
代表作有: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第二节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一、汉初骚体赋1.骚体赋的特征: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于整饬(ch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
2.贾谊贾谊是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在当时很偏僻,贾谊感到此去性命不会长久,因而郁郁不得意。
在渡湘江时,他凭吊屈原,感到自己的遭遇正与屈原相似,就作了《吊屈原赋》,文中对屈原的处境表示愤慨,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接着用“讯”发表议论,议论运用反反复复的比喻,以龙凤、骐骥、鱣(zhān)鲸等来比拟被害的贤者命运,表现贾谊“远浊世而自藏”的隐处态度。
《鵩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
这是作者谪居长沙时所作,表面上以道家思想为归旨,用齐死生、等祸福来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悲哀,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心情。
二、骚赋变体骚赋祖述楚辞、相沿日久,必然缺乏新意。
武帝时代,赋家乃尝试有所突破。
淮南小山《招隐士》在句型、用语及意境方面多有创新。
西汉成帝时,班婕妤作《自悼赋》、《捣素赋》、情词并茂,亦为骚赋变体。
《捣素赋》在句型上的最大特点,是取消“兮”字,换用其他虚字协调音节,抑扬声调,又以三、四言杂糅于骚体句式,以虚字统率之,很能见出散体赋的影响。
三、骚赋的规范化以贤人失志为主题的骚体赋在西汉中叶以后,内容与形式大抵走上规范化、类型化的道路。
转相摹拟,是这类赋作的最大特点。
内容而外,汉人骚体赋的句型也日趋规范,少有变化。
刘向《九叹》与班彪《冀州赋》是这类赋的代表。
其基本句型是:“□□□Ο□□兮,□□□Ο□□”。
(□为实字,Ο为虚字),这一句型贯穿全篇,几乎无一变化,因而显得单调呆板。
第三节汉代散体赋一、散体赋的文体因素散体赋是在汉代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南北文化交汇而崛起的一种综合性文体。
它熔铸先秦《诗》、《骚》、散文和民间文学形式,不拘篇制,时空容量大,句型丰富,韵散结合,富于韵律美。
荀卿的《赋篇》、《成相》,屈原的楚辞作品,对散体赋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散体赋是汉代赋体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是汉代作家在前人文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所取得的成果。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赋作家(一)枚乘(?—前141)枚乘,字叔,淮阴人。
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谋反,枚乘上《谏吴王书》,吴王不听。
后枚乘投靠到梁孝王那里,枚乘早以善辞赋知名。
武帝即位时,乘已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枚乘就死在道中。
事见《汉书·贾邹枚路传》。
《汉书·艺文志》载“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菟园赋》、《柳赋》,而以《七发》最为有名。
关于《七发》的写作目的,历来有三种说法:一为“戒膏梁之子”说。
刘勰说:“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
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子也。
(《文心雕龙·杂文》)”二为谏梁孝王忠于汉朝说:“(枚)乘事梁孝王,恐梁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
”(《文选》李善注)三为谏止吴王濞谋反说。
《七发》作于枚乘游于诸侯之门。
其时,诸侯王既嗜欲无度,又图为不轨。
观《七发》内容,戒淫靡于谏谋逆的目的,实兼而有之。
《七发》以吴客和楚太子反复问答贯穿全篇。
第一部分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并指出其病因在于生活淫逸,引起全文,是为序,接着分别铺叙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和听圣人要言妙道等七件事来启发太子,太子听了出一身冷汗,霍然病愈。
《七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对宫殿、畋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都有开创性,而对江涛的描写尤为精彩,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潮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
《七发》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
其主客问答的形式和七段的章式,已成为一种定势、模仿之作不断出现,乃有“七体”。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夜》、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等等。
(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小名犬子,后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
好读书、学击剑,口吃而善著书。
景帝时为武骑常待。
景帝不好辞赋,而梁孝王来朝时带了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文学待从,司马相如于是托病去职,客游于梁,作《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相如归蜀,得到临邛令帮助。
临邛富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看中相如,双双私奔,“当垆卖酒”,演绎了一段千载流传的爱情佳话。
武帝好辞赋,读了《子虚赋》而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狗监杨得意为相如同乡,听到武帝赞赏便引荐了相如。
相如献《上林赋》。
因以为郎,曾两次奉使西南,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
晚年任孝文园令,作《大人赋》。
因患消渴疾(糖尿病)而免官,作《封禅文》,郁郁而终。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存《司马文园集》仅得赋6篇,其中《子虚》、《上林》两篇最负盛名,被认为是汉大赋的典型作品。
这两篇《史记》、《汉书》均作一篇,《文选》把它分作两篇。
这两篇赋由楚使子虚先生和齐国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对话组织成篇的。
《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
子虚盛言楚国云梦之大,物产之富,畋猎之盛,歌舞之乐,以此傲视齐国。
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侈言淫乐,是显扬君恶,但自己又反而大肆夸耀齐地山川方物之美来傲视楚国。
《上林赋》则叙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先生的话之后,以为齐楚之事,皆不足道,而极称天子上林的壮观广大、非齐楚可比。
作者用铺陈的形式、华丽的词藻,描绘天子上林苑山水林木、奇禽异兽、离宫别馆、良石美玉,以及天子的校猎、游乐之事,最后归为天子意识到此太奢侈,转而体恤百姓、德披天下。
显然《上林赋》所要表达的是尊天子而抑诸侯。
《子虚赋》、《上林赋》的主要思想倾向:描写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汉帝国壮国威、颂皇权表现出盛世的气象和雄心。
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赋末委婉致讽,流露出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司马迁说是“引之节俭”。
赋末认为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计,作者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
但扬雄以为奢靡的辞多,而节俭的话少(“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汉书·司马相如传》),实际上起不了讽谏作用。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一、结构宏伟,富丽堂皇。
二、绘形绘声,穷形尽相。
对事物的描写,极尽铺张排比、夸张之能事,并且选择特别富丽的词藻。
如对云梦的描写,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类事物的描写,也尽量加以罗列,都是瑰词丽语、连叠排比,五光十色,炫人耳目。
三、韵散结合,韵与不韵相间,叙述人物之间的对话用散文,描写事物部分用韵文,充分体现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征。
四、充分利用方块字的特点。
汉字有形声字,一边表音,一边表意,相如赋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推砌词藻,使用奇词偏字。
如“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嵸(zōng)崔巍,深林巨大,崭巖嵾嵳”用表山的字堆砌,给人视觉上造成一种刺激。
但是,这种用字造异的怪异、重沓,令人读之生厌,以至后人讥之“字林”、“字窟”。
《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确立了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
后世之作,纷纷摹拟这一体制,失去了原创性。
司马相如的诗赋理论:“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正反映了文人学士的胸襟、气度与眼界,它来源于汉帝国的空前统一繁荣,以及由此生发的信心和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