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期末模拟考试试卷(二)
一、单选(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B.有些罪没有犯罪对象
C.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D.所有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对象受到损害
2.下列各项不属于立功表现的是( A )
A.揭发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的B.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的
C.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的D.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司机杜某于某日驾驶载货汽车违章超速行驶,行至一下坡处时,将在非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带人的赵某、卢某撞倒,卢某当场死亡,赵某身受重伤。
杜某赶紧将赵某送往医院抢救,在去医院的途中,杜某见四周无人,遂将赵某扔在僻静的桥下,自己仓皇逃走。
后赵某由于失去抢救机会而死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杜某的行为应以交通肇事罪一罪论处
B.杜某的行为构成数罪: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应两罪并罚
C.杜某的行为构成数罪: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应三罪并罚D.杜某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一罪论处
4.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
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援救却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
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援救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
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 B )
A.两人构成共同犯罪B.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均不构成犯罪D.丙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5、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表述错误的是( A )
A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不适用死刑D不构成累犯
6.黑夜中丙乘丁不备,夺了丁的财物就跑,哪知丁在后面喊丙的名字,丙马上返回将财物还给丁,并说,我是逗你玩的。
本案丙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D )
A.属于犯罪中止B.是犯罪未遂
C.不构成犯罪D.属于犯罪既遂
7.下列属于吸收犯的是( C )
A.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的零部件,价值较大,同时影响交通工具行驶安全的、
B.以放火的方法杀人,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
C.盗窃后销赃的
D.开一枪打死一人打伤一人的
8.以收养为目的,偷盗他人婴幼儿的,构成( A )
A.拐骗儿童罪B.绑架罪
C.拐卖儿童罪D.非法拘禁罪
9、甲犯故意杀人罪,在其犯罪后的第22年时被发现,对其追诉应当报请( C )
A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B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C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D国家主席核准
10、我国刑法在数罪并罚问题上采用的原则是( D )
A 并科原则
B 吸收原则
C 牵连原则D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并科原则、吸收原则为辅的原则
二、多选(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题10分)
1.我国刑法中属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有(ABD )
A又聋又哑人B盲人
C醉酒的人D已满14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面对下列哪些危险,可以实行紧急避险(ABCD )
A.不法侵害B.自然灾害
C.人的生理疾患D.动物的自然侵袭
3.关于犯罪预备形态,表述正确的有( CD )
A.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犯罪停止在预备阶段D.犯罪停止下来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
4、实施了数个行为,但司法机关在处理时通常作为一罪处理的情况有(ABC )
A连续犯B牵连犯C吸收犯D持续犯
5.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
这里的“当场”是指( CD )。
A.行为人被发现的当场
B.赃物被发现的当场
C.盗窃、诈骗、抢夺的作案现场
D.行为人作案后逃离现场时被即刻发现而紧追不放的,被追捕的现场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
1、犯罪集团成员中,只有首要分子是主犯,其他的都不是主犯。
错误(2分)。
犯罪集团成员中,首要分子是主犯,不是首要分子,但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主犯。
(3分)
2、构成犯罪,不一定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也不一定需要判刑。
前面错后面对(2分)。
构成犯罪,就一定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可能犯了罪,却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犯了罪,不一定需要判刑,因为判刑只是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
3、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实施危害行为的,主观方面肯定是犯罪故意。
错误(2分)。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实施危害行为的,主观方面可能是犯罪故意,还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3分)
4、甲欠乙人民币5万元,数年没有归还。
乙多次催收未果。
某日,乙以谈生意为名,将甲骗至自己的家中,将甲捆绑起来,不准其离开,然后打电话叫甲妻还钱,否则杀害甲。
由于没要到钱,乙最后将甲杀害。
本案,乙构成绑架罪。
错误(2分)。
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由非法拘禁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
(3分)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比较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前者对危害结果能够预见(3分)
后者对危害结果不能够预见(2分)
2.都有“诈”字,如何区分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
前者,被害人受骗后“自愿”交付财物(3分)
后者,被害人受胁迫后,被迫交付财物(2分)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
1.论教唆犯
(一)教唆犯的概念
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的人,叫教唆犯。
(2分)
(二)教唆犯的成立条件
1、被教唆者有刑事责任能力,且被教唆前没有犯罪意图;(1分)
2、有教唆的故意(1分)
3、有教唆的行为(1分)
(三)教唆犯的定罪
按照其所教唆的犯罪定罪。
(2分)
(四)教唆犯的处罚
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1分)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1分)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分)
六、案例分析(每题10分,共30分)
1.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3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
问:路某的行为哪些构成犯罪?哪些不构成犯罪?构成犯罪的构成何种犯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唆使张某盗窃,不构成犯罪(1分)。
因为如果构成犯罪,路某是教唆犯,应构成盗窃罪,而盗窃罪需要年满16周岁才能构成,路某只有15岁,所以无罪。
(2分)
唆使李某绑架,不构成犯罪(1分)。
因为如果构成犯罪,路某是教唆犯,应构成绑架罪,而绑架罪需要年满16周岁才能构成,路某只有15岁,所以无罪。
(2分)
唆使王某抢劫,构成犯罪(2分)。
路某是教唆犯,构成抢劫罪,抢劫罪年满14周岁即可构成,路某有15岁,所以构成抢劫罪。
(2分)
2.万某拐骗了5名儿童,偷盗了2名婴儿,并准备全部卖往A地。
在运送过程中万某因害怕他们哭闹,给他们注射了麻醉药。
由于麻醉药过量,致使2名婴儿死亡,5名儿童处于严
重昏迷状态,后经救治康复。
问:
(1)万某将拐骗的5名儿童、偷盗的2名婴儿准备卖往A地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处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2)万某对2名婴儿死亡的犯罪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
(3)万某导致2名婴儿死亡的行为是否需要另行定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答:(1)拐卖儿童罪(2分),刑法规定,以出卖为目的,拐骗、偷盗儿童的,构成拐卖儿童罪(1分)。
拐卖儿童罪(犯罪既遂)(1分),拐卖儿童罪是行为犯,成功控制儿童人身自由,就既遂,不以卖出为既遂标准(1分)。
(2)疏忽大意的过失(1分),万某没有预见到注射麻醉药会导致儿童死亡,但应当预见到(1分)
(3)不需要另行定罪(1分)。
就定拐卖儿童罪,导致2名儿童死亡,是拐卖儿童罪的结果加重犯(2分)。
3.某晚,甲男趁乙女不备,在乙女臀部扎了一针麻醉药,致乙昏迷,甲趁机拿走乙手提包中的现金2000元。
甲正欲离开,发现乙貌美,顿生歹意,便奸淫乙。
乙在被奸淫的过程中苏醒,奋起反抗。
甲害怕罪行暴露,于是产生杀人灭口的念头,用地上的石块向乙猛砸,致乙昏迷。
甲认为乙已死,将乙女投入江中,入户逃离现场。
法医鉴定,乙因溺水窒息死亡。
问题:(1)乙因溺水窒息死亡,甲却以为乙是被砸死的。
这种现象,刑法理论上称为什么?(2)有人认为,乙因溺水窒息死亡,甲对此没有想到,但应当想到,所以甲对乙的死亡是犯罪过失。
你认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
答:(1)刑法理论上称为:事实认识错误(或刑法上的认识错误)(1分)
(2)不正确(1分)。
甲对乙的死亡是犯罪故意(1分)。
因为整个犯罪过程中,甲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乙死亡,都是在追求、希望乙死亡,所以是犯罪故意(1分)。
(3)抢劫罪(2分)、强奸罪(1分)、故意杀人罪(2分),三罪并罚(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