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异常心电图
左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增宽且常呈双峰型,又称为“二尖瓣型P波” 。P 波时间≥0.12s,P波顶端常有切迹呈双峰状,两峰间距≥0.04s。 Ⅰ、 Ⅱ、aVL导联增宽明显;V1导联P波常呈正负双向,PtfV1≤-0.04mms
双心房肥大
多见于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心电图特点:兼有左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特
若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 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正常时明显延长,从而引起 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开始先复极,膜外 电位为正,而缺血的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 位仍呈相对的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 向量。此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出倒置的T波。这 种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多出现于冠脉供血不足 时,称为冠状T。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导联 Ⅱ、Ⅲ、aVF可出现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 ,胸导联可出现T波倒置。
超过2周 亚急性期:梗死后数周至数月 陈旧期:梗死3~6月后
超急性期
➢ 高尖的T波----心肌梗死最早的表现 ➢ ST段上斜型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的单向曲
线 ➢ 不出现异常Q波
急性期
➢ 异常Q波出现 ➢ ST段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的弓背向上的单向
曲线,以后又逐渐下降回到等电位线 ➢ 直立T波逐渐降低并倒置为深尖、双肢对称的
;RⅠ+RⅢ>2.5 mV。 心电轴左偏。 QRS波群时间延长:0.10~0.11s,一般仍<0.12s。 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0.05mV,T波低
平、双向或倒置。
当QRS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ST-T改变,为左心室肥大 伴劳损。QRS波群电压增高是左心室肥大的重要特征 ,但若仅有QRS波群电压增高,无其他阳性指标,诊 断左心室肥大应慎重。
T波低平双向
心脏双侧对应部位心内膜下心肌均缺血 ,或心内膜、心外膜下心肌同时缺血, 两种心电向量可综合出现,部分相互抵 消,心电图可表现低平或双向。
ST段改变
当心肌持续缺血时,心肌细胞除极速度减慢 ,除极尚未结束复极即已开始,心电图出现 ST段移位。
➢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ST段表现为下移 ≥0.05mV
T波高大直立
若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这部分心肌复极时 间较正常时更加延迟,使原来存在的与心外 膜复极向量相抗衡的心内膜复极向量减小或 消失,致使T波向量增加,出现高大的T波。 例如下壁心内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 aVF可出现高大直立的T波;前壁心内膜下缺 血,胸导联可出现高耸直立的T波。
T波倒置
冠状T。
亚急性期
➢ ST段回落至等电位线 ➢ 倒置的T波逐渐变浅 ➢ 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
陈旧期
➢ ST段、T波稳定不变 ➢ 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特征性改变 •动态演变 •定位
心肌梗死基本图形
“缺血性”改变: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 高大、直立或对称性倒置
“损伤性”改变: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 段逐渐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弓背向上的单向 曲线
“坏死性”改变:面向坏死的导联出现异常 宽而深的Q波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超急性期:发病的数分钟至数小时 急性期: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天,一般不
右心室肥大
多见于肺心病、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等。 右或心R/室S≥高1电压:V1导联中R/S≥1;Rv1>1.0mV或Rv1 +Sv5>1.2mV;RaVR> 0.5mV 心电轴右偏>+90°;
QRS波群时间多正常。 ST-T改变:V1~V3导联ST段压低,伴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当右心室高电压同时伴ST-T改变,为右心室肥大伴 劳损。QRS波群形态改变、电压增高及心电轴右偏是 右心室肥大的可靠指标。心电图诊断右心室肥大的 准确度较高,灵敏度较低,但一旦出现典型的右心 室肥大心电图表现,表示右心室肥大已相当显著。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面向缺血部位的导联常显示缺 血型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和( 或)T波倒置。有些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呈持续性ST 改变(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和/或T波低 平、负正双向和倒置,而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ST-T 改变加重或伪性改善。
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 暂时性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段 下移,这是急性严重心肌缺血表现,如ST段持续的 抬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点P波高大、增宽,呈双峰型,电压≥0.25mV ,时间≥0.12s。
左心室肥大
心 脏病
QRS波群高电压
胸导联:RV5>2.5 mV;RV5+SV1>4.0mV(男)或
>3.5mV(女)。
肢体导联:RⅠ>1.5mV;RaVL>1.2 mV;RaVF>2.0mV
双侧心室肥大
正常心电图:左右心室电压同时增高,相互 抵消。
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只反映一侧心室肥大 ,另一侧心室肥大被掩盖
双侧心室肥大心电图:以一侧心室肥大图形 为主。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T波变化 ➢ST段改变
T波变化
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处的动作电位时程较 心内膜短,心外膜完成复极早于心内膜,因 此心室肌复极过程可看作是从心外膜开始向 心内膜方向推进。发生心肌缺血( myocardial ischemia)时,复极过程发生改 变,心电图上出现T波变化。
➢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ST段表现为抬高 ≥0.1~0.3mV
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仅仅表现为ST段改变或 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临床上 可发现约一半的冠心病患者未发作心绞痛时 ,心电图可以正常,而仅于心绞痛发作时记 录到ST-T动态改变。约l0%的冠心病患者在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以正常或仅有轻度STT变化。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电图
一、心房、心室肥大 二、心律失常
右心房肥大
常见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
右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高尖,又称为“肺型P波,肢体导联P波电 压≥0.25mV,Ⅱ、Ⅲ、aVF导联表现最明显。 P波时间正常。
左心房肥大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 慢性左心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