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试论数字“三”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刘少龙[摘要]: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建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三”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文化指令功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汉字文化。

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丰富多彩的词汇和独特审美内涵的文化。

[关键词]:三礼文化建构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建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在文化建构中,“民族文化的思想家们为了得到理论建构所需要的术语,往往用日常的语言符号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指称他们认识到的范畴,于是就把日常的语言符号改造成了文化符号”,①正是这样的文化符号,在文化理论大厦的推衍、发生及建构过程中,起了一种“内核”的功能。

某些数字,因为汉民族的独特阐释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以至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文化指令功能,而且凭借汉民族某些文化人独特阐释活动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汉民族文化。

这些数字所产生的文化功能和其他语言符号文化功能一样,根深蒂固地积淀在汉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

数字“三”作为一个神秘的文化语言符号,在我国汉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中国的数字文化,素来有信三、喜八和崇九的传统,但很多人对“三”这个神秘的文化符号了解的还不够,本文试图从词汇学和文化学的视野,对数字“三”作一些考察。

壹作为数词,“三”既可以实指“二加一所得之数”,也可以泛指,虚指多、好、差等各种褒贬概念,是个约数。

这种用法,在“三”和别的数词组合时更常见,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三”单用表实义:如三光(古代指日月星)、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的合称)、三伏(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王(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2.“三”单用虚指,多作褒义:如韦编三绝,三过其门而不入,三省吾身等。

3.“三”与“二”组合虚指,多为贬义:如三头两面,三心二意等。

4.“三”与“四”组合虚指,多为贬义:如三番四复。

5.“三”与“五”组合实指,如三辰五星,三侠五义,三皇五帝,三纲五常等。

6.“三”与“五”组合虚指壮、多等:如五大三粗,五荤三厌,三令五申,三番五次等。

7.“三”与“五”组合虚指贬用:如五花三层,五眉三道等。

8.“三”与“六”组合虚指概数:三亲六眷,三头六臂,三茶六饭,三姑六婆,三班六房等。

9.“三”与“八”组合虚指概数:如三灾八难等。

10.“三”与“九”组合虚指概数:如三旬九食,三教九流等。

11.“三”与多个数词组合虚指:三六九等,三下五除二(亦为珠算口诀,喻干净利落)等。

综上所述,作为汉语数词,“三”无论单用或组合,虚义多与实义,或有些原为实义,后多转为虚指(如三令五申,三教九流等,其中“三”都是由实向虚的外延的伸展,形成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贰“三文化”外延之广博,还体现在汉语中由“三”构成的复合词特别多,反映了古人对“三”的强烈数崇拜,尤其是宗教、中医学和天时与“三”结缘最深。

例如:佛教:三归、三世、三生、三藏、三昧、三界、三教、三纲、三乘、三宝、三衣、三科、三性、三障、三法印、三论宗、三界唯心。

道教:三尸、三壬、三清、三洞、三元、三一。

中医:三七、三因、三阳、三消、三棱、三焦、三喉、三芝、三阴交、三阳络、三毒。

宗法:三才、三尺、三少、三司、三师、三台、三纲、三牲、三事、三赦。

古籍:三玄、三礼、三笑、三颂三通、三略、三传、三百篇、三农记、三国志、三言二拍。

天时:三巳,三元、三五、三伏、三正、三更、三时、三秀三朝、三九、三始。

地名:三齐、三水、三门、三穗、三吴、三原、三涂、三峡。

地理:三山、三川、三卫、三蜀、三屿、三关、三楚、三江、三巴。

音乐:三六、三小戏、三弦、三叠、三重奏、三和弦。

饮食:三韭、三麦、三桃。

文体:三艺、三言诗、三一律。

兵器:三翼、三尺、三叉戢。

其他:三胡(异族)、三铢(古钱币)。

叁上举种种“三”的复合词中,有的一词跨数类,有的一词只属一类,但本身所指又有不同的说法。

若细加考察,几乎每一词或每一种说法都有其不同的出典或源流,蕴藏着“三”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词多类如:三元:①道教称天、地、水(《云笈七签》);②旧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③“三才”的别称(郑馀庆《享太庙乐章》);④阴历正月初一日,为年月日三者之始,故称“三元”(颜师古《奉和正日临朝》);⑤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源出于道教;三五:①指参宿、昴宿(《诗·召南·小星》);②指十五(郭璞《方言序》);③指阴历每月十五(《古诗十九首》);④指三皇五帝(《楚辞·九章·抽思》);⑤三个、五个;三老:①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②古时掌管教化的乡官(《汉书·高帝记上》);③船工;三九:①指三公九卿(《后汉书》);②指三种韭菜,比喻清贫(《南齐书·庾杲之传》);③即“三九天”(《农政全书》);三宫:①古代诸侯夫人的宫(《谷梁传·桓公十四年》);②汉人奏疏,用作皇帝、太后、皇后的合称(《汉书·王嘉传》);③指明堂、辟雍、灵台(张衡《东京赋》);一词多释如:三关:①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后汉书·冯衍传》);②阳平关、江关、白水关、(《三国志》);③义阳三关;④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⑤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三江:①今吴凇江和芜湖、宜信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为南、中、北三江(《汉书·地理志》);②赣江、岷江、汉江(初学记);③长江上、中、下合称“三江”(盛宏之《荆州记》);④浙江、浦江、郯江(《吴越春秋》);⑤松江、钱塘江、浦阳江(韦昭《国语》注);⑥岷江、松江、浙江(《水经注》);⑦松江、娄江、东江(顾夷《吴地记》);三司:①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②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百官志》);③五代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④尽以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⑤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史司、布政史司、按察史司为三司;三皇:①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②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③伏羲、燧人、神农(《风俗通义》引《礼纬含文嘉》);④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引《春秋纬运斗枢》);⑤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⑥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记》);三族:①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②父、子、孙(《礼记·仲尼燕居》);③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④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仪礼·士昆礼》);这种“三”复合词中大量存在的一词多类或多释现象,和三以虚义多指为主的用法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这些超越了数学上精确性的模糊用法,作为数词“三”才得以遨游于汉字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创造、繁衍出自身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华夏“三文化”。

肆“‘三’是用于规划‘礼’的基本数”②数字三与上古礼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三”在古人观念中,有一种神性。

上古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怪都具有三之数:三足乌、三足龟、三足鳖、三头人、三面人等。

瀛洲、蓬莱、方丈等海外“三神山”是仙人居住之处。

其次,“三”“九”比“五”更易作系列性的安排,既可以形成“三、六、九、二十七、八十一”等递升序列,又可形成“九、七、五、三”等递降序列。

这样正好符合礼数中贵贱亲疏等级序列。

另外,“三”被选作规划礼的基本数,同古人对世界“三才”(天地人)构成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师,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所以,古代有“三礼”:祭天、地、宗庙的三种祭礼。

祭品有“三牺”(雁鹜雉)、“三牲”(牛羊猪)或“三俎”(猪鱼腊)。

祭天地时,要三次献酒,叫“三献”。

为了分出亲疏长幼,在宗亲中有“三族”、“三党”。

在官职中,把太师、太保和太傅称为“三公”;把司马、司徒和司空称为“三卿”等等。

在刑罚和军事中,常使用“三”这一基本数。

《周礼·秋官》:“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注:典,法也)。

”“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军事方面,周制天子设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

兵书有《三略》。

作战时击鼓进军也以三次为号,称为“三鼓”。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来源于古代繁琐的“揖让”之礼。

这一点从《周礼·秋官·司仪》中的一段文字就可见一斑:凡诸公相为宾,主国五积,三问,皆三辞,拜受,皆旅摈。

再劳,三辞三揖,登,拜受,拜送。

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三揖,三辞,拜受,车送,三还再拜。

……及将币交摈,三辞,车送拜辱,宾车进,答拜。

三揖三让每门止一相。

及庙,唯上相入。

宾三揖三让,登,再拜受币,宾拜送币。

每事如初,宾也如之。

及出,车送,三请三进,再拜,宾三还三辞,告辟。

综上所述,上古把“三”选作规划礼制的基本数,“三”就成了一种维持奴隶制国家统治秩序的符号系统。

因而,“三”对后世的影响就不难理解了。

伍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看,“三”的产生即具有神圣意义。

《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古人看来,“三”是阴阳结合的产物,代表着世界万事万物,这既是“三”常用来表虚指多的原因,也是“三”受人们重视的哲学渊源。

数字“三”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宇宙观。

古人的宇宙观,就是天地观,信奉天圆地方,认为圆的天和方的地,这二者周径之间的比例为3:4,因而“三”“四”便成为天地和圆方的象征数字,“天三地四”即《易·系词》所云两个真正的“天地之数”,蕴涵“天地交泰”“阴阳合德”造化宇宙万物之意。

因而数字“三”从产生起,就已在人们心里烙下了宗教的神秘崇拜的印记。

人们对“三”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理学角度看,从一到二再到三,只有“三”,才可以形成一个平面,以稳稳的托住事物(如古代的司母戊鼎为两耳三脚),因而三就是稳定之数的基数,从而在人们心里留下了“稳定”的心理印象。

这又是数字“三”受人重视的心理机制。

反映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与“三”结缘最深的要数三月三日上巳节了。

上巳原为三月上旬巳日,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详,称“修禊”。

到曹魏时规定三月三日为上巳节,逐渐演化为郊游野饮的节庆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就是长安唐时上巳节盛况的描绘。

不同民族的上巳节有不同的过法。

壮族的三月三,为青年的社交活动。

对唱山歌,选择和会见情人,举行歌圩,男女盛服,聚会作歌,成为欢乐的节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