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XX大学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XXX论文XXX2012/12/23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反思。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基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风险传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管理一.引言从单一的信贷市场风波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破坏力一再升级,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强行“国有化”,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史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

关键是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

此次危机是因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导火索和根源都是贷款这个基础资产的风险集中爆发。

首先,信用社会的基础要求当事人有足够的动力来履约,但这一基础被削弱了。

第二,信贷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第三,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的过快增长和信贷标准降低,导致信用风险过快积累并最终爆发。

仅有上述两项还不足以形成全面的信用风险,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才造就了引爆危机的充分条件。

信用风险传染可能会导致大面积的信用风险违约,引发严重的金融事件。

目前美国次级债券市场危机既可以看做一种信用风险传统的结果:房屋贷款者违约使得贷款回收困难,导致以贷款为基础的衍生品包括各种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基金亏损甚至破产,市场信心也可能被破坏。

因此可见,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地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者尤为关注的问题。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信用风险是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而使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不能完全收回或产生损失的风险。

在这个简单的含义就包含着信用风险的两个特性:风险的“量”即风险金额,指贷款余额;风险的“质”是指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违约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

首先,违约事件的未来敞口规模常常是无法预知的,这是因为贷款的还款计划一般都不是刚性的。

另外,潜在的追偿数额无法预先估计。

因此,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三种风险: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追偿风险。

当然,违约无疑是付款违约,技术违约和经济违约,违约风险自然就是发生事件的可能性。

敞口风险是未清偿债务未来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而违约事件的追偿是难以预计的,它们取决于违约的类型,是否存在担保或抵押及其类型,违约发生时的背景等诸多因素。

三.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概述(一)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1.“6C”法。

“6C”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

2.信用评析法。

信用评析法中最著名的就是Altman提出的评分模型,早在1968年Altman就将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应用于财务危机,公司破产及违约风险分析中,他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了住民两个的5变量Z模型。

实践证明,Z评分模型预测借款人违约率准确性可以高达97%,且破产多发生在借款人第一次Z打分出现负值后的3年内。

但是,模型依赖于财务报表的账面数据,而忽略了日益重要的各项资本市场指标;其次,由于模型缺乏对违约和违约风险的系统认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再次,模型假设在解释变量中存在着线性关系,而显示经济现象不是线性的。

(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

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四类。

CreditMetrics是由.摩根公司等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运用VAR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

该方法是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次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进而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值。

麦肯锡模型则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a structur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麦肯锡模型可以看成是对Credit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与作为盯市模型(MTM)的CreditMetrics不同,它是一个违约模型(DM),它不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视为一笔贷款的VAR(信用风险)的一部分,而只看作是市场风险,它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而不象在CreditMetrics中度量预期到的价值和未预期到的价值变化。

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不再是离散的,而被模型化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

每一笔贷款被视作小概率违约事件,并且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都独立于其它贷款,这样,贷款组合违约概率的分布接近泊松分布。

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考虑违约概率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大小的不确定性,并将损失的严重性和贷款的风险暴露数量划分频段,计量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频段损失的分布,对所有频段的损失加总即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

KMV模型是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

首先,它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帐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default exercise point,为企业1年以下短期债务的价值加上未清偿长期债务帐面价值的一半),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

上述四个模型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在风险的界定方面,CreditMetrics和麦肯锡模型属于MTM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属于DM模型;而KMV模型既可被当作MTM模型,也可被当作DM模型。

第二,在风险驱动因素方面,在KMV模型和CreditMetrics中,风险驱动因素是企业资产价值及其波动性;在麦肯锡模型中,风险驱动因素是失业率等宏观因素;而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关键的风险驱动因素是经济中可变的违约率均值。

第三,在信用事件的波动性方面,在CreditMetrics中,违约概率被模型化为基于历史数据的固定的或离散的值;而在KMV 模型、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是可变的,但服从于不同的概率分布。

第四,在信用事件的相关性方面,各模型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结构,KMV 模型和CreditMetrics是多变量正态;麦肯锡模型是因素负载;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是独立假定或与预期违约率的相关性。

第五,在回收率方面,在KMV模型的简单形式中,回收率是不变的常数;在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损失的严重程度被凑成整数并划分为不同的频段,在频段内回收率是不变的;在KMV模型的最新版中,回收率是随机的;在CreditMetrics和麦肯锡模型中,回收率也是随机的。

第六,在计量方法方面,CreditMetrics对个别贷款或贷款组合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对大规模贷款组合则采用蒙地卡罗模拟技术进行计量;KMV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麦肯锡模型则采用模拟技术求解。

四.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一)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20世纪80年代,国际银行业巨额的债务对其经营带来了困难,信用防线的积累损失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发展。

为了控制银行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及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统一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巴塞尔委员会经过充分论证,于1988年制定了《统一资本剂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其核心内容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越来越无法适应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鉴于此,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完善了巴塞尔资本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框架,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

新协议的宗旨是通过制定风险敏感度高的资本框架,推进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健,其核心是强化风险和管理的理念。

巴塞尔委员会正是基于提高监管资本风险敏感度的目的提出了内部评级法,而内部评级法的以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信用风险进行更精确的计量。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和有效的定量工具管理信用风险,使得信用建模和评估技术有了长足进展,创造出各种用于内部评级的评估模型,直接接受市场实践的检验。

(二)基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蓬勃发展,逐步成为国际银行业领先者积极管理信贷资产组合的主要途径。

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的调查统计,1996年底全球信用衍生合约的名义价值为1800亿美元;2001年达到11890亿美元,近几年发展业特别快。

这一创新工具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场外交易合约,根据国际呼唤与衍生品协会(ISDA)的定义,它是一种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类型中分离出来,并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金融合约,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他工程技术的总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