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实施的因素及对策免费师范生硕士期末论文作业【摘要】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本文通过对影响信息技术课翻转课堂的实施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合适的方法使翻转课堂顺利开展,并且富有成效,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因素;课内翻转;微课当前,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理论支撑的翻转课堂受到教育界的热捧。
我们应理性的看到,翻转课堂理念的实施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并设计出相应的组织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与理论基础2007年,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YouTube,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
他们发现这种发现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
无独有偶,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可汗成为一家金融机构的对冲基金分析员。
可汗上七年级的表妹纳迪亚遇到数学难题,向可汗求助。
可汗通过雅虎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与电话来解答表妹的问题。
随后,可汗的一些其他亲戚朋友也陆续开始向他咨询一些学习问题。
可汗一时忙不过来,就索性把数学辅导内容制成视频放到 YouTube 网站。
这种学习模式与传统学习模式恰恰相反,传统学习模式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课中教师讲授知识、课题讨论、复习巩固知识,第二部分课后通过练习复习巩固知识;翻转课堂模式学生课前学习相关知识并针对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课中教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或问题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基础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该内容的掌握程度。
换句话说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该内容的掌握水平,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
二、信息技术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影响因素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个别辅导虽然是教育的理想状态,但不是当下教学的常态。
班级授课制的显著特点是共同的学习任务、共同的学习空间、共同的教师资源。
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从比较低的七点开始的。
实施翻转课堂的优势是,可以根据课前反馈掌握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课上教师的讲解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1]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现有技术条件的制约,在常态教学中仍有一些影响翻转课堂实施的因素。
下面就有关因素的解决办法谈一下我的见解。
(一)所有学生都具备网络或学习终端等学习环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依托网络、学习终端等技术条件,通过学习有教师给定的微课、文档等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的,知识的内化则通过课堂对话、练习等方式完成。
也就是说,课堂是对于新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起点。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所有学生都具备网络、学习终端等学习条件。
现实情况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都存在差异。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边缘性(1)学科定位模糊。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3]而信息素养的理解本身就存在纷争且未能达成一致,使得相应的内涵理解难以有效普及。
(2)中小学连贯性不足[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中小学连贯性不足这一现象,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学生信息水平差异显著这一问题远比其他学科突出。
而现有的班级制等情况则使得学生信息水平差异的问题更显著更复杂。
而现有的班级制不太可能因信息技术课这种现象的存在而有所改变,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能在这一基础现状上寻求对策。
(3)教材杂乱,规范性、吸引力不足。
(4)学习评价传统化。
这就导致了家长不允许学生在非休息日使用电脑或从事非考试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家中要完成十分繁重的主科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课实施翻转课堂的解决办法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支配的时间只有课堂时间,当发现完全的翻转课堂不可能时,我们积极进行探索,希望找到基于课堂时间的课内翻转的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包前置,通过学习任务单,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形成翻转课堂第一节;教室在明确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交流互动、共享成果、内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翻转课堂第二节。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内翻转教学方式有以下特点:(一)课内翻转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从时间点上讲,基本发生在课堂时间内。
对课堂时间进行分块,已完成知识传授和内化。
(二)学生的知识传授从以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转化为以网页为组织形式的学习资源。
网页以其超链接网状分布、可跳转、有多媒体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预设,进行有目的的跳转,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把学习任务单内化到了网页组织形式中。
(三)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包括知识传授资源,同时包括知识内化资源。
(四)课内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为其理念依据,以发现学习为其核心,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所有设计的中心。
课内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进行了分块,把课下课上内容全部集成到了课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四、微课在“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研究目前,我们进行的“课内翻转”教学方式还处于试验阶段,主要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国家课程的教学方式。
微课在此方式下的应用如下。
(一)设计本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形成本学科整体知识逻辑依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把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
再按照知识点的联系,形成本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形成本学科整体知识逻辑,框架以本学科知识和能力为脉络,以知识点为节点,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为连接,形成本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
(二)教师课前的微课准备教师根据形成的本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根据课标教材等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两者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把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建立概念框架,设立支架。
教师根据设计,完成微课制作。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教师以网页形式构建,通过多媒体资源,形成非线性的教学资源。
此学习资源,包括知识传授资源和之后的知识内化资源。
此过程是教师进行微课建设的过程,微课程中的各元素,应该具有聚而为课散而为资源的特征。
微课程应以网页形式呈现。
选择网页方式,基于五个方面的考虑:网页作为容器,可以容纳多媒体素材;网页具有超链接结构,可以通过设计预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跳转,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学习轨迹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跳转,网页可以实现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反馈收集;网页具有强交互性;网页的兼容性为日后的平台融合创造条件。
(三)学生通过微课完成自主学习和知识构建此过程相当于翻转课堂的第一节,教师提供以网页形式组织的微课,学生自主进行非线性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学习教师的预设内容,既没有疑问可以跳过,有疑问可以进入学习,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节,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轨迹是不同的,实现个性化学习。
通过小组内实时交流和费小组见学生在线交流,共享智慧,已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个过程主要以学生的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创设情境,通过搭设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完成知识的顺应,及使用情境创设,引发认知冲突,形成人之不平衡,引发思考,进而完成新知的意义建构。
在此过程中,从搭设支架,到撤离支架,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晋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基本完成知识的传授。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练习、微习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把微练习、微习题等与数据库挂钩,实时掌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以方便对于以后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完成以学定教。
(四)学生通过巩固微课完成知识内化。
在课堂时间的后半段,形成翻转课堂的第二节,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深化和延展。
知识的内化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应用内化、评价内化、创新内化。
其中的应用内化和创新内化,微课依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应用内化是指在学生完成知识传授后,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运用微任务的方式,通过从易到难的任务布置,通过从搭支架到一步步撤去支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支架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概念,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课的课内知识总是沧海一粟,课外内容浩如烟海,我们会在课堂总结后,首先为学生提供多个相关专业网站,供有条件的学生课后深造学习。
再次完成个性学习。
与此同时,网络上众多的为可自愿就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翻转课堂的核心是理念的问题,各种影响与因素的分析与探讨只是为实现这一理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在其中才是起作用的根本因素。
宗旨,教师的优秀素养加上先进的技术,会使翻转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富成效。
参考文献:[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EB/OL]./20020327/3023657.shtml.[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4]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变了吗?(义务教育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5-16):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