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在“你”之中发现“我”的过程。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首先让我想起陆九渊:
“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我注六经”就是阅读者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经书,力求追寻经书的原始意义;而“六经注我”却是阅读者利用六经的话,来解释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误读。
是指阅读者用经书里的思想、智慧,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西方文艺理论注重探究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的关系。
二十世纪以来文艺理论有赖于哲学进步产生爆炸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转向就是认识论的转向。
正式因为认识论对知识客观性的质疑触发了这样一种思想:文本在其完成之后就脱离了作者,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在。
而文本的含义并不固定,而是在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在这样一种互动中完成。
所以,文学文本的解读,首先要解读“你”,即文本本身,所谓“我注六经”。
当“我注六经”完成之后,即文本的表层被解读之后,要进入文本的深层,则是一个“六经注我”的过程,即在文本之中阐发自我对生命理解的过程。
所以“六经注我”,就是“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融会其他领域的知识,打通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思想壁垒与价值壁垒,对原有的文本加以引申、发挥,提出建设性的学术观点,建立新的思想体系。
既“六经”为我所用。
作业中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