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摘要: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步进化。

关于城市化,其理论研究非常之多,也存在不少争论,研究区域的区位论,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生态论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表现形式,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和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关键字:城市城市化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人口一.城市化的定义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理论的探索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

尽管如此,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对于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概念源于英文urbanization, urban意为城市、都市;-ization是表示行为发生的过程,即“化”的意思。

那么从字面理解,城市化就是非城市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

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包括实质上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神的扩散。

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从量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意味着农村地域不断被转化为城市地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

但从质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综合看来,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是空间城市化。

第三是乡村城市化。

可见,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

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1.1950-1957年城市化起步和正常发展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新建了6个大城市,大规模扩建了20个城市,一般扩建了74个城市。

1950至1957年期间,是我国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工农业产值由574亿元增加到1375亿元,年均增长13.3%。

这段期间,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发展的。

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为10.6%,1957年提高到15.4%,年均增长0.53个百分点,略高于世界平均速度。

2.1958-1960年的超速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异常的3年。

由于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全国大炼钢铁,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速发展。

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43.84%提高到1960年的61.10%,相应的城市化率由15.4%猛升到19.75%。

这期间潜伏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农业生产产量年年下降。

这是导致后来出现反城市化阶段的重要起因。

3.1961-1976年的反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两次城市化水平倒退的现象。

第一次是1961至1965年。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减产,无力供养庞大的城市人口,国家实行了压缩城市人口、充实农业的政策,致使1961年到1963年由城市遣返农村的职工人数达2000万,全国城镇人口净减少1427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75%下降到1963年的16.84。

这一时期,国家还提高了建制镇的标准,由原来的常住人口2000人提高到3000人,使全国城市数减少了37座。

第二次城市化水平倒退是在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市工业停滞,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反城市化运动,另外“三线”建设由于布局分散,也未能提高城镇对非农产业的吸收能力。

城市化率由1966年的17.83%下降到1976年的17.44%。

4.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给各个领域带来了活力。

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剩余增加,80年代中期以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发展。

城市中工业焕发了新的活力,服务业起步发展,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同时允许农民进城打工谋生。

此外,城市化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表现出各地差异较大的特点。

总体上城市化呈现出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GDP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城市化的提高也很迅速。

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为17.92%,1990年达到26.41%,2000年达到36.09%,2002年达到39.1%,2007年已经达到45%,进入了加速城市化阶段。

应该看到,在这一阶段,受到城市建制标准降低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还带有由于建制城市化而导致表面加速的特征。

1983年起,先后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和整县改市政策。

1984年国家又降低了设镇标准,乡改镇的步伐随之加快。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不协调,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起了反城市化的作用。

3.限制大城市发展,优先发展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薄弱,城市化结构失衡。

4.政府主导型由上而下的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波动较大。

四.推进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1.城市化: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和农村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出路。

2.城市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3.城市化: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

4.城市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城市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贡献经济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快慢,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也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对于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通过城市化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所致。

因为,城市化影响经济结构变动,而经济结构变动又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显示出日益突出的结构贡献,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快慢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经济结构,简而言之是指经济中各要素的组成情况,包括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就业结构等等。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研究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贡献。

(一)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则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但如果站在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角度来分析,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的提高,使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2.城市化因促进工业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使第三产业成长和壮大,因而也提高了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

3.城市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城市化对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的贡献消费和需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为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消费,就构成了生产者的市场需求。

所以,本文把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是作为同一性质的问题来分析。

消费结构或需求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性质消费品的消费或需求的构成情况。

城市化对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的贡献主要表现为:1.提高城市化水平,可带动城市产业的发展,刺激因城市产业发展所引起的生产性消费需求。

2.提高城市化水平,可带动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购买力的增强,并能刺激消费欲望,提高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

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可降低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

(三)城市化对投资结构调整的贡献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通过城市化进程能改变投资结构,使资金投向单一、回报率低的状况得以改善。

因为资金流动的显著特点是从回报率低的项目流向回报率高的项目。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各城市产业为了避免因产业竞争而被淘汰,必然尽量寻求投入的高回报和稳回报,通过市场规律的自动调节,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目的。

(四)城市化对就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城市化建设,可以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城市化建设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改变各产业部门间的就业结构,实现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间的自然转移;另一方面,城市化通过对消费需求结构的影响,增加了消费需求种类,进而优化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就业结构。

1.城市化促进各产业部门间就业结构的自然转移。

2.通过城市化对需求结构的影响,可优化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就业结构。

参考文献:《城市化动力》钟秀明武雪萍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陈甬军等著商务印书馆《解读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周牧之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姜太碧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