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二中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强化语境意识,采分翻译到位学习目标:1、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2、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二、高考例题例1:(2015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三.方法指导(一).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文言文翻译仍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
因为经过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能准确把握,字字落实,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得分并不高。
其中症结在于太在意“翻译”而忽略了“理解”。
《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即“理解”在前,“翻译”在后。
什么是“理解”?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总之,就是回归语境。
这也许是走出翻译困境的唯一途径。
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这种语境意识用于翻译实际,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
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
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②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训曰:“不然。
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
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选自《后汉书·邓训传》)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
②县官:此处指汉家朝廷。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译文:(2)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
译文:(3)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4分)译文: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文言文中,表示“我们”“你们”等人称代词的复数,除用“吾”“尔”等既表单数又表复数外,还有“吾(尔)+属(曹、辈)”这种形式。
如:我曹、尔辈、吾属、吾党、尔曹、尔等、若属等。
(二) .抓住关键,把三大采分点翻译到位文言翻译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
高考常见的三大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
考生翻译时必须要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判断出“采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样,翻译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方今西羌叛逆,北虏骄悖,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
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
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
兴州又奏八九十人。
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
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
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
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其所进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
(选自欧阳修《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译文:(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4分)译文:(3)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译文:“相”“见”的特殊用法“相”“见”这两个常见词,当它们用在动词前,有时有一种特殊用法,即偏指人称,有人叫“偏指代词”。
用小公式表示:相见+动词=动词+人称代词我、你、他等。
如本题译句中的“窃虑四方相效”中的“相效”,可译为“效仿他们”。
这种用法在教材中也时常出现,如“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府吏见丁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即使在今天,这种用法也仍存在,如“见谅”等。
翻译时,特别要注意与“互相相”与“被见”的用法区分开来。
(三).文意通顺,翻译满分方有保证近几年,各省市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
也就是说,即便你把全部常规采分点都翻译到位了,而句意不正确、不准确,恐怕也很难得分,起码得不了满分。
这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情况有哪些?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本学案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在翻译时做到“文意准顺、满分保证”。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行钦,幽州人。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
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
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
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
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
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
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
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
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你!”行钦目直视曰:“先帝何负于你!”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
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4分)译文:(2)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译文:(3)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3分)译文:话说“陛下”本文段中元行钦称庄宗为“陛下”,它是对皇帝的特称,相当于“你”。
古代臣子不能直接上宫殿见皇帝,有话要经过台阶下的侍卫传达,这些侍卫就是“陛下之士”,时间一长,人们便把“陛下”作为皇帝的代称。
从修辞角度讲,这是一种借代手法。
(四)、规律总结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1)、不脱离语境原则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
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五)、课后巩固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
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
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
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选自曾巩《义仓》)(1)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译文:(2)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
译文: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倚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
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
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
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195卷·唐纪11》,有删改)(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译文:(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译文: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道韩愈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译文:(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译文:(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