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中药教学部重庆邮电学院生物学院二 O O五年八月前言中药炮制实验课是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其目的在于验证,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通过典型药物的炮制,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
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开展中药炮制生产工作,整理及发展中药炮制学,不断提高药品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及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本实验指导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实验内容包括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两部分。
要求同学结合中医学、中药学基本理论,以药物分析化学、中草药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为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王允唐坤闫光凡编二 00 五年八月目录实验一、药材的净选加工与饮片的切制干燥 (3)实验二清炒法 (5)实验三槐米炒炭前后鞣质及芦丁总量比较 (7)实验四加固体辅料炒 (11)实验五中药炮制前后煎出物的比较 (14)实验六煅法 (15)实验七自然铜的炮制及其Fe2+煎出量的测定 (17)实验八炙法 (19)实验九香附、钩藤醋炙、钩藤炮制前后生物碱总量初步测定 (22)实验十钩藤炮制前后生物碱降压、镇静、镇痛比较实验 (23)实验十一蒸法(生地、山茱萸、黄芩)、煮法(川乌)、燀法(桃仁) (24)实验十二黄芩炮制的质量控制 (26)实验十三川乌炮制前后成分的比较 (27)实验十四炮制对桃仁所总苦桃仁苷及酶活性的影响 (29)实验十五煨法葛根、肉豆蔻、木香,提净法(芒硝、紫囱砂)干馏制备蛋黄油法 (30)实验十六山楂的炮制及其总有机酸和总黄酮总量测定 (32)实验十七黄连炮制及其成分在炮制前后的变化 (33)实验一、药材的净选加工与饮片的切制干燥一、实验目的:1.明确药材净选加工与饭片切制的目的意义。
2.掌握药材净选加工与饮片软化、切制、干燥的操作方法及其要点。
3.了解饮片切制机构的性能,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切薄片(厚1-2毫米):白芍、木通、当归。
2.切厚片(厚2-4毫米):山药、大黄、泽泻。
3.切丝片(宽丝宽5-10毫米、细丝宽5-10毫米);黄柏、厚朴。
4.切斜片(最2-4毫米);黄芩、甘草、黄芪。
5.切块(1cm3左右):杜仲、黄柏。
6.切直片(厚2-4毫米):白术。
7.切段(嘴、节)(长10-15厘米):党参。
机械切片:木通、泽泻。
(示范)平刀切片:白芍、槟榔、木通、黄柏、厚朴。
片刀切片:黄芪、甘草、黄芩、白术、枳壳、山药、党参。
刨刀刨片(示范):当归、玄胡。
三、实验器材大、中、小搪瓷方盘、大小竹签、切药贴板、铡刀片刀、刮刀、压板、铁钳等。
四、实验方法(一)、净选软化及切制规格:1.当归:将原药材、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成1-2毫米的薄片、低温干燥。
2.白芍:将原材料大小分挡洗净后,置清水中浸泡一定时间,然后捞出,润至条软能弯曲为度,取出,切成1-2毫米的薄片阴干。
3.槟榔:将原药置清水中浸一周。
每天换水一次,不脱水切成1-2毫米的薄片阴干。
4.木通:将原药切成尺余长,粗细分档,浸泡一定时间,再润至透心,取出将1-1.5毫米的薄片,干燥即可。
5.山药:将原药大小分档、洗净至透心为度。
切成2-4毫米的厚片。
6.大黄:取原药大小分档,洗净,滴到内外水分一致(润软)为度,再切成2-4毫米的厚片,晾干。
7.黄柏:将原药刮去粗皮置清水中快速洗净,再润至透心。
先切成1-1.5寸宽限的直条,再切成2-3毫米的厚丝片或方形水块,阴干。
8.厚朴:将原药材刮去粗皮洗净,浸泡—定时间,再润,切成2-3毫米的丝片,晒干。
9.黄芪:将原药材洗净后,捞出、润至能切为度,切成2-4毫米的斜厚片,干燥。
10.甘草:将度药材大小分档,洗净后,置清水中浸泡—定时间,再润至透心,切成2-3毫米的斜厚片,晾干。
1l.黄芩:将原药材去尽杂质,清蒸至透心为度,取出趁热切成2-4毫米厚的斜片,干燥。
12.杜仲:将原药刮去粗皮,洗净置清水中浸泡一定时间润透。
先顺丝切成宽约l-5寸的长条,再切成长30毫米,宽15毫米的小方块,干燥。
13.泽泻:将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浸泡一定时间润透,切厚片,干燥。
14.白术:将原药材大小分档,置清水中浸泡—定时间,再润至透至透心,切成2-4毫米的直顺片,干燥。
15.党参:将原药材稍洗后,润至条软,切成约10-15毫米的长段,干燥。
16.枳壳:将原药材挖去内置清水中浸泡二定时间(上面压以重物)、润透、压扁,切成约1-2毫米的马蹄片,干燥。
(二)、切片方法1.机器切制先检查机器和试车,然后根据软片厚度调节和固定刀口的位置,再行切片。
2.手工切制1)、铡刀:先将药刀固定在桌子上,将药材置刀床上,根据软片厚度选用不同的木制(或竹制)压板,左手握住压板,右手持刀,两手配合进行切制。
2)、片刀:将药物放木板上,左手握住药(事先要理齐),四指向里屈,右手持刀,两手配合进行。
3)、刨刀:装好刨刀,固定在刨床上,再将药材铺于刨药筒内,上压刨筒盖,左手扶刨筒。
右手压刨筒盖,双手配合,前后拉动刨筒盖,使之在刨刀上往复运动。
(三)干燥1.自然干燥将已切好的软片置竹签上或其它容器内,放在阳光下或通风处,晒干或晾干,要经常翻动,以保证充分干燥。
2.人工干燥将已切好的软片,置铁筛或瓷盘中,放入恒温干燥箱内加热,至全部饮片充分干燥(温度灵活掌握,一般不超过88℃),取出放凉。
五、注意事项1.水处理,要对药材进行净选,大小分档雪浸泡药材的水分要掌握适当,太过或不及均影响药材质量或增加切制时的困难,应以少泡多润为原则,经常要检查其软化程度。
2.手工切制时要注意压板向前移动的速度,手不能超过刀床放刀要平稳,初学者不能太快,以免发生工伤事故六、思考题l.将原药材切制成饮片的目的是什么?饮片有哪几种类型?手工切制饮片的要点是什么?2.药材为什么要洗净加工?3.切制饮片前为什么要进行水处理?常用水处理方法有几种?适宜哪类药材?为什么水处理时,水量和浸泡和润时间要适宜?4.常用干燥方法有哪几种?一般人工干燥采用的温度是多少?为什么?5.药材浸泡适当与否,对药材质量和切制有何影响?为什么?实验二清炒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一)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5.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
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2.槟榔取净槟榔片,称重,分档,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黄色,焦斑,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大部分为完整片状,表面焦黄色,具焦斑。
有香气。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先用文火后用中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炒干取出,放凉。
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焦褐色,膨胀,少部分爆花。
4.栀子取碎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具焦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或红棕色。
有香气,味苦微涩。
(三)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褐色,喷淋少量清水。
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深褐色,质地轻松。
味涩,存性。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发现火星,可喷淋适量清水熄灭,炒干,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黑色,保留原药外形,存性。
3.荆芥取净荆芥段,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黑褐色,香气减弱。
六、注意事项(1)依据各法炮制程度及各药特点控制适宜的温度、时间,并注意药材外观变化。
炒黄温度一般控制在160℃-170℃,炒焦一般控制在190℃—200℃,炒炭一般控制在220℃—300℃。
(2)酸枣仁炒黄时火力不宜过强,且炒的时间也不宜过久,否则油枯失效。
蒲黄如已结块,炒时应搓散团块。
王不留行翻炒不宜过快,否则影响其爆花率及爆花程度。
(3)在操作过程中,要勤翻动,避免生熟不匀的现象。
炭药要注意防火,一定要凉透后入库。
七、思考题(1)炒炭多用武火,为何蒲黄炒炭要用“中火”?(2)试以炒黄为例,说明在炒制过程中,如何掌握火候?(3)炒焦法的操作要点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4)经过你实践操作的体会,叙述如何控制各种炒制的质量。
实验三槐米炒炭前后鞣质及芦丁总量比较一、实验目的(1)了解槐米炒炭的目的意义。
(2)通过对槐米炭中芦丁、鞣质的总量测定,从而验证“炒炭存性”的传统经验及止血作用增强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槐米是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
为凉血、止血药,用于吐血、血、便血、崩漏和痔疮出血等,为中医常用止血药.主总芦丁(rutin)、少量三萜皂苷,水解后得白桦脂醇(betulin)、槐二醇(sophoradiol)、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另总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