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政治文化中的传统因素张华琴 刘成琼[摘要]巴基斯坦继承了建国前的政治文化传统。
这些政治文化传统对巴基斯坦建国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巴基斯坦悠久的历史文化、穆斯林政治文化传统、英国殖民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巴基斯坦;政治文化;穆斯林;政治文化;英国;西方政治文化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8)06 0227 05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大学 985工程 南亚与中国藏区 南亚政治与法律研究方向及教育部南亚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南亚政治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05JJ DG J W00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华琴(1966-),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化研究与教学。
四川成都 610039;刘成琼(1966-),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英语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化研究与教学。
四川成都 610064一、巴基斯坦悠久的历史文化印度、巴基斯坦,以及20世纪70年代初独立的孟加拉国都是从英国殖民地印度独立出来的,但是,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和印度大不一样。
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印度建立了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度,巴基斯坦却先后试验了议会制、总统制、威权统治制度等,而威权统治的时间最长久。
巴基斯坦政治发展与印度政治发展道路如此不同,与各自国家所具有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
巴基斯坦是一个年轻国家,文明却悠久。
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前。
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500~16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化。
在今天的信德省摩亨佐 达罗和旁遮普省的哈拉巴有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遗址。
考古发掘表明,两处史前文明是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城市国家。
在公元前1500~700年,巴基斯坦又经历了雅利安人的早期和后期吠陀文明。
之后又出现了著名的犍陀罗文明。
特别是在公元后的500年,犍陀罗文明处于繁荣时期, 大唐西域记 称犍陀罗 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 ,犍陀罗艺术成为巴基斯坦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次大陆的穆斯林政治文化传统公元5世纪,由于今天的巴基斯坦经济繁荣,与西亚的阿拉伯、波斯以及中国等地区商业贸易联系非常紧密。
公元711年,一支穆斯林远征队征服了俾路支和信德,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和伊斯兰教传入今天的巴基斯坦,并影响到当地居民,不少当地居民开始皈依伊斯兰教。
300年以后,来自土耳其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开始征服并统治南亚次大陆。
到13世纪时,北印度几乎全部都属于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成为穆斯林世界的永久组成部分。
[1](P 262-263)1206年,德里苏丹国建立,其统治地区包括今天的所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其它绝大多数次大陆。
直到1526年,莫卧儿帝国建立,德里苏丹国统治持续了300多年。
从1526年帖木儿六世孙布尔苏丹国国王扎希鲁丁 巴卑尔打败德里苏丹国,到1858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正式推翻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统治次大陆300多年,其统治的版图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绝大多数印度。
在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次大陆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两种文化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从该地区特有的建筑、音乐、文学、艺术等方面反映出来。
莫卧儿帝国时期,次大陆经济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
在阿克巴(1556-1605)执政时期,统一印度半岛莫北部,扩大领土疆界;建立郡县制和军事等级制,这种制度又叫曼沙达尔制(m ansab-dari)。
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起统一的行政制度、财政制度;政权与宗教权合一,拥有对伊斯兰教所有问题的最终裁决权;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改革司法制度;实行货币地租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曼沙达尔制。
这种制度表面看是增强军队的权力,但实际上是削弱部落和地方势力,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
它根据能力和对君主的个人忠诚度给与封赏;封赏形式是货币而非土地。
每位对君主有贡献者可以获得贵族爵位;贵族爵位分为10级,最低一级为10级,可以获得10;最高可以获得10000;王室成员可以获得较高等级;贵族爵位不能世袭。
在世界历史上,曼沙达尔制独具特色,成为莫卧儿帝国军事组织和文官系统的基础。
在莫卧儿帝国最重要的帝王中,奥郎则布是最后一位。
他将帝国的疆土扩大到极致,征服阿萨姆和阿拉干,兼并比贾普尔和高康达等国家。
由于他是一位狂热的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强行推行伊斯兰教,迫使非伊斯兰教徒皈依伊斯兰教。
调动庞大的军队实现自己的政治宗教野心,改变过去以货币封赏贵族的做法,采用以封赐土地来获得贵族和军事将领的支持。
这就奠定了土地和贵族爵位世袭制基础。
土地贵族拥有征收地租的权力,行政职位,甚至省级行政权都可以继承,中央集权开始遭到挑战。
莫卧儿帝国统治者通过信仰伊斯兰教和作为伊斯兰教捍卫者的身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不过,这时的伊斯兰教在传入次大陆后,已经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因素,在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边远地区,新皈依的穆斯林并不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一般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当地的穆斯林更加注重家庭和亲戚关系,不再强调个人的独立地位。
古兰经 中男女平等的思想被妇女从属于男性所代替,男人通过性道德和妇女的贞操树立自己在家庭的荣耀。
在某些地区,妇女只有结婚时才能离开自己的家,不能与任何无关的男子相见。
[2](P 118)由于教育是传统的清真寺教育,普通穆斯林基本上都是文盲,他们笃信伊斯兰教,视野也只局限于伊斯兰教思想世界,一切依赖于真主的安排;文学艺术只是在贵族官僚等上层社会传播。
因此,普通穆斯林对政治不感兴趣,臣服于君主和中央集权统治,听命于集世俗权力、宗教权力和司法权力于一身的君主的裁判。
莫卧儿帝国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和普通穆斯林自愿接受统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积淀对今天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表现得特别突出。
三、英国殖民主义者移植的西方政治文化及其变异1498年5月,葡萄牙人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南海岸,从而打通了欧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线。
1510年葡萄牙人征服果阿,葡萄牙开始控制印度航线和印度洋贸易,时间长达一个世纪。
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也接踵而至。
不过,只有英国人巩固了自己在印度的优势地位,其它国家先后淡出印度。
由于莫卧儿帝国衰败无能,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逐渐建立起殖民地。
东印度公司控制的地区成为英国人以及其他欧洲人的天堂;在这里,莫卧儿帝国的法律不再适用,而适用英国法律。
东印度公司俨然成为国中之国。
英国人克莱武通过战争和欺骗手段打败印度军队,成为孟加拉总督,并在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享有收税权。
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欺骗或者强迫手段,通过和当地印度土王或穆斯林纳瓦布(地方行政长官)签署附属协议,将次大陆大部分纳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下。
此外,还公然使用武力兼并旁遮普和西北边境省等土地。
在英国建立起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引进了西方政治理念。
其基本特点是 分而治之 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英国对印度建立的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统治模式中,英国总督处于金字塔的塔尖,掌握着最高的行政权和立法权。
全印度分成若干个省,省之下分成若干地区;省和区是英印殖民统治的基本行政管理单位。
省设省督,地区设有若干官员职位。
地区级的官员是英印统治者倚赖的重要基础,这些官员可作为法官判案,作为征税官为政府征税;他们还是统治者联系印度本地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的纽带。
最初,这些官员由英国人担任,后来逐渐向印度人开放。
为强化英国殖民统治,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推进西方式的世俗化教育模式。
招收当地印度人子女入学,教育内容有政治、商业、自然科学、行政管理等。
在英国人所办的学校里,印度教徒子女远远超过穆斯林子女,原因是穆斯林担心西方教育将影响伊斯兰教的独特地位。
为反对西方教育,穆斯林精英还发动了两次抵制运动。
一次是以乌里玛为主力的丢班德(Deoband)运动,该运动强调传统教育的意义,并全面扩大传统教育规模。
该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怀念在莫卧儿帝国强盛时期,伊斯兰教所具有的无限荣光。
第二次是由赛义德 阿赫默德 汗在1875年发动的阿里格尔运动。
该运动主张,穆斯林可以接受英国式教育,但排除西方政治学。
在这种主张下,从阿里格尔大学毕业的穆斯林学生,即使进入行政管理部门,但由于没有接受政治学教育,使得他们在政府部门中具有先天缺陷。
他们缺乏政治预见能力和政治技巧,使得他们在和印度教公务员竞争中处于劣势。
大量印度教徒接受了西方教育内容,接受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西方政治理念,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而次大陆的穆斯林丧失了这一机遇。
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时,在印度行政机构中服务的1,157名公务员,只有101名是穆斯林,还不到印度公务员的10%。
[3](P 96)印度教徒在英印殖民统治时期,较好地训练了现代西方行政管理能力,为印度独立后新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培养了人才,而新独立的巴基斯坦却没有这一人才储备。
这也许是独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走向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还是在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宗教观念和在面临英国殖民统治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不一样有关。
莫卧儿帝国的强大统治,为穆斯林在次大陆政治经济社会中据有的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而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接受莫卧儿帝国穆斯林的统治和接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都是接受异教的统治,而在他们看来,也许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更能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方向,所以,他们更愿意接受西方式的教育。
其次,印度教在面临外来宗教和价值观念时,可能更加开放,这正好与伊斯兰教思想的封闭性存在差异。
在当今世界上,特别是在中东和南亚地区,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的真正思想根源是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体系之中。
理解现实问题,应该从历史的纵深处去寻找原因。
1871年英印殖民政府对地区一级的行政机构进行改革。
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在地区行政机构部门和市政委员会中进行有限度的选举。
长期以来,英印殖民政府以不干涉印度莫卧儿帝国土邦和小王国内部事务为条件,允许总督掌管国防、军事和外交大权。
在今天的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部落直辖区,英印殖民政府向当地部落首领提供财政补贴,传统的习惯法以及部落社会秩序继续保留,部落首领的权威不动摇。
英印殖民政府希望以此保持西北边境地区的稳定,并将该地区变成英帝国与沙皇俄国势力的一个缓冲区。
英印殖民政府的这一边境政策为独立后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整个世界留下了隐患。
在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俾路支省、部落直辖区,特别是部落直辖区,恐怖主义势力、分离主义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甚至塔利班势力长期存在,破坏了巴基斯坦的稳定,对巴基斯坦联邦中央权威构成挑战。
英国殖民政府认识到印度社会存在的文化、族群、宗教、种姓等差异,便采取 分而治之 的手段,分化瓦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印度教徒以及穆斯林内部的团结,以便实施其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