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作业 授导型教案
二、学习内容
分析
此诗是朦胧派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在艺术手法上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因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意象丰美,句式灵活多变,在语言方面有独特的美,适合学生在品味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教读本诗,应该将朦胧诗产生的背景讲清,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诗歌主题和意境。
2.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因此适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很重要。教者从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思路清晰,学生也好把握些。
3.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了小组合作揣摩语言和分类积累语言语两个环节,再加上一个语言写作训练的设计,也更好地把握的诗歌主题,也加强了学生的说话训练。
六、教学
策略
设计
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突出重点和难点,找准突破方法,着眼指导学生感悟诗文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理解诗人的追求,学习诗人的执着精神和坚定信念。
四、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1、活动一:寻美点
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向同学推荐,结合具体词语谈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句诗先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交人们带入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3、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比较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明确: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以下几节由学生总结归纳。
4、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节乐曲在保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浩渺星空的图片并配乐克莱德曼的《星空》)请同学们描述星空画面和聆听音乐的联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浮想联翩,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2、活动二:解疑难
读第二节,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适当点拨。
如“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独自燃烧来照亮黑暗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人生。
“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暗示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一颗瘦小的星”暗指残酷的社会无情地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陨落。
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
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
2、教师: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诗以星星象征光明,但它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
3、师生小结语言特点。
这首诗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练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美点再现:
分类整理积累诗歌的精美语言,例如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精妙短语等,鼓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2心灵的祈盼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祈盼,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依照本诗句式,大胆说出你心中的祈盼吧。
3、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学生抒情朗诵,体会诗意。
4、教师补充介绍诗歌背景,用投影展示。
朦胧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发表了一种风格的诗,即朦胧诗。这首诗体现了它的一些典型特征。
八、课例
评析
课
例
评
析
1.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写出心中的祈盼”,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
3.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一遍,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作好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参考课后附录习题丁建华的朗读体会,学生听朗诵录音。讨论明确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达诗人对光明的思索和追求;朗读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三、教学
目标
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把握诗歌主旨。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
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学生先写,然后交流,适当评价。
六、教师小结
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七、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鉴赏朦胧诗的代表作品,可以开展“朦胧诗新闻记者交流会”的活动。
八、板书设计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由老师直接讲述朦胧诗的特定性,拉近它与学生的距离。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理解语句内涵,感悟意境。
难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理想和信念。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所代表的苦难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把握特殊句式来表达心中的企盼,也是对诗人理想和信念的理解。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光明-------------------星星-------------------------美好
变奏曲
温馨美好————向往光明,否定现实——————寒冷严酷
(身处逆境,不懈追求)
象征手法------------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七、课后
反思
1.朗读的效果很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初中(九年级)语文授导型教学设计
教师
刘梅
年级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名称
授课课题
《星星变奏曲》
科研课题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
设计项目
评价内容
一、学习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可以通过领会反复诵读课文内容,把握诗文大意和意境。但学生对诗歌品析能力还欠缺,尤其是学习朦胧诗,由于诗意比较隐晦,学生难以把握。再者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能力差点的同学可能在理解的过程中会有些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