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喻
(3)构成转喻 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 质和材料,材料、物质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 And as he plucked the cursed steel away,[…](当他拔出那可恶的凶器 时,……)Steel转指凶器。 (4)时间转喻 事件是由众多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的分事件组成的整体,分事件和事件整体 之间相互代替产生事件转喻。这类转喻还涉及助动词间的替换关系,如, 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可能语气与确定语气之间的转指等。 Mary speaks French.会说某种语言通常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这 里用分事件“说法语”表达玛丽懂法语这门语言整个事件。 I can see your point.可能语气can see转指肯定语气see。 (5)范畴和成员之间 范畴与成员之间以及总称和特指之间的转喻关系也属于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 转喻。例如:英语国家通常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整个范畴,用pill 转指该范畴内的成员“避孕药”。
Panther
指示关系,是一种意义的拓 展
相同点:两种认知方式、 (一) 相同点:两种认知方式、两种概念体系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以来,从人的认知角度观察和 研究语言,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 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 行动方式。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创造性 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不 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 书中提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笔杆子”代“作家”,“水壶”代“水”,两者都毫无相似可言,只是处于 相互邻接的关系之中,才取而代之。隐喻和转喻都独特地提出了一个于己 不同的实体,而这个实体与本体之间是等值的。在隐喻“汽车甲壳虫般地 行使”中,甲壳虫的运动和汽车的运动等值,而在转喻“白宫正在考虑一 项新政策”中,特定的建筑和美国总统是等值的。广义地说,隐喻是以人 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汽车的运动)和它的喻体(甲壳虫的运动)之间提出 的相似性或类比为基础的,而转喻则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总统)和它 的邻近的代体(总统生活的地方)之间进行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然而,人类的思维活动是极为复杂惟妙的心理过程,“邻接联想”与“相 似联想”可能交织在一起。例如,汉语的“笔战”和英语的“纸 战”( paper war) ,把“用文章来进行的争论”比作“战争”,这首先是 一种隐喻, 然后,“笔”和“纸”分别是“工具”和“材料”,指代“文 章”,这又是“转喻”。又如,英语中的“feet”指代长度单位“英尺”, 从长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来看,可以视为隐喻。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 用“脚”这一工具去测量长度,而后借“脚”代所测出的长度单位,是否 也可以视作转喻? 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对于转喻和隐喻的区别还没有定论,有些问题待探讨。 例如Achilles is a lion.(阿喀琉斯是一头狮子。)这是一个经典的隐喻 表达,即PEOPLE ARE ANIMAL;但我们也可以将PEOPLE&ANIMAL归入同一认 知域矩阵,即ANIMATE ENTITIES,利用Croft的区分 方法,此表达则为转 喻。
概念转喻
高峰 4200910500222
一、概念转喻定义
(1)Lakoff和Jonhson 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即,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同 时,转喻也具有理解功能。 Lakoff&Turner认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 (2)Croft 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不涉及跨域或跨矩阵映射。 同时,Croft利用域凸显来阐释概念转喻。他在同一认知域矩阵中考察转喻的 认知本质,认为概念转喻是次认知域和主认知域(主认知域即一个认知域 矩阵,由许多次认知域构成)之间的凸显关系,例:
二、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 与联系
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理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关于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的关系问 题。 代表人物 Lakoff & Turner Croft Barcelona 概念隐喻
涉及两个概念域;双域映射
概念转喻
涉及一个概念域
不属于同一个认知域矩阵的 两个认知域间的映射 对称的双域映射;源域和目 标域属于不同类别的认知域 或者没有紧密的语用功能联 系
部分。Roger作为整体转指其活跃区域- Roger的手、嘴和牙齿等, apple整 体代表可吃的苹果肉部分。转喻在“理想化认知模式”( ICMs)内操作。 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式”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人 们凭借自己大脑中的世界知识表征以及他们所生存的文化模式而达到的 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事件以及人们自身的行为的典型状态的认知。某 一具体事物和行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由一些代表该事物和行为的概 念或命题相关的概念或命题组成。而这些相关的概念和命题都是该“理 想化认知模式”的成分。构成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接近的概念如 果互相替代(部分替代部分) ,一个概念替代整个模型(部分替代整体)或 整个模型替代作为模型成分的某一概念(整体替代部分)同样构成转喻关 系。 2. 联想机制差异 乌尔曼指出:“一种语言没有转喻和隐喻是不可思议的:这两种支配力是人类 语言基本结构中所固有的( inherent) 。”由此可见,语言学家在研究语 义问题时,都几乎将隐喻和转喻等量齐观,其差别只是联想方式不同。隐 喻的投射过程是以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的,即隐喻基于 “相似联想”(Association by Similarity) 。如,“疑是银河落九天” 里的“银河”与“庐山瀑布”之间是相似关系,构成隐喻。转喻是以邻近 性为基础的,即基于“邻接联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 。
鲁迅非常难读。 鲁迅非常难读。
当我们提到鲁迅时,首先想到的是他这个人。因此,鲁迅的作品是次认知域," 作家鲁迅"为主认知域。该转喻表达就是将次认知域"作品"放在了"作家 鲁迅"认知域矩阵中凸显的位置。
(3)Antonio Barcelona 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 标域属于同一功能域,它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 例如:The White House did not intervene.(白宫没有干预。) 理想化认知模式U.S.FEDER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可以将源域"白宫"和 目标域"美国政府"在语用功能(即都是国家权力的行使机构)上联系起来, 从而在人们头脑中激活目标域中的概念。 (4)Ronald Langacker 转喻从根本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一种参照点现象。更准确地讲,通常用转喻表达的实体作 为参照点为所需的目标实体(即实际所指的实体)提供心理通道。例如: 红领巾走过来了。 红领巾 此句表达的意义是“戴红领巾的人走过来了”。“红领巾”是此人身上高度 凸显的物体,这里作为认知参照点来激活,唤醒人们大脑中凸显度较低 的目标实体“戴红领巾的人”,使听者或读者与目标实体进行概念接触。
的新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即“概念隐喻”(Concep tualMetaphor) 。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 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论述、表达另一个概念,所以我们的 许多行为都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转喻与隐喻都是概念性的,与概念 隐喻一样,概念转喻(Concep tualMetonymy)也具有生成性、系统性和概 括性等特点,转喻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和转喻是对一 般隐喻表达和转喻表达的概括和总结,是我们基本的认知方式,是我们更 好的生成语言、理解语言的途径。 不同点: (二) 不同点: 1. 本质差异 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这个投射的过程以事物间相似性的联想为心理基础。人们最初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反映总是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所以,隐喻可 以说是利用一种具体的、人们熟知的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概 念。例如,空间对于人们来说是具体可感的,而时间则是抽象的、不易感 知的,于是,便借空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描述时间,如,“时间很短”、 “上个月”。总之,隐喻是两个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是将源域的经验
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转喻的本质是在同一 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 他部分。在转喻中,转体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 通道。如, Chicago is all excited about the Bulls. The White House made no comment. Roger ate an apple. Chicago 和The White House分别能激活转喻目标“芝加哥市民”和 “美国政府”。转喻的这一本质还可以通过Lakoff和Johnson的例子得到 很好的解释: She is just a pretty face. 如果某人用这一话语评价他 的女秘书,我们便能看出:在交际中,此人是在语言使用的概念层次上通过 一个人的突显方面,在此处是作为人体一部分的脸来传达关于一个人作为 整体的信息。转喻的概念本质从范畴结构中更清楚地体现出来。一个范 畴的成员可以表示整个范畴而使其具有原形效果( Prototype Effect) 。 使用的典型例子是“mother”这一范畴。“housewife mother”是 “mother”这一范畴中典型的次范畴。在语言使用中,它常常用来指 “stepmother”,“birth mother”, “adoptive mother”, “foster mother”,“surrogate mother”,以及一些尚未命名的次范畴或整个 “mother”范畴。转喻的另一本质是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