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报告论文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报告论文
Douglas W. Diamond(1983年)指出,在技术无风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能的确能提供一些类似存款保险制度所提供的功效,但是在技术有风险的情况下,最后贷款人丧失了其原来的功能,显得不如存款保险那么可依赖了。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当银行产生一系列流动性危机问题时,总由最后贷款人来为其担保时,就会激励银行涉足更多的风险业务,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7]。
但是,如果能够提供一种保证,在保证银行倒闭时,相应存款人能得到应得的补偿,也就是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存款保险系统,那么,就能有效的避免恐慌,防止银行倒闭和避免实际经济损失。Dybvig(1984)甚至进一步证明,有政府参与的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个可信保证,甚至可以不必实际介入防X及控制挤兑行为中[4]。而PhilipH.Dybvig(1984年)通过建立一个外部性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规避这种银行挤兑均衡的出现[5]。存款保险理论的支持派们将解决挤兑问题的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存款保险具有最后存款人、暂停支付这两种解决方式无法替代的功效。Demirguc一Kunt and Detragiache(2002)对银行危机的研究发现,当前世界X围的银行危机并没有导致挤兑和存款的大量减少,他们认为是存款保险制度成功地阻止了银行系统发生流动性危机时存款人的信心溃败,避免了存款的大量减少[6]。这充分表明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巨大作用。
Kam Hon Chu (2003年)以1981到1996年25年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这些国家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和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发生银行危机的次数进行比较后,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这些国家发生银行危机的次数都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再也未曾发生过银行危机,因此得出至少在短期内存款保险制度起到了稳定银行系统的作用[10]。
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存款保险立法进程,择机出台《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制定《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条例》,研究起草《保险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体系,规X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程序,加强行政退出与司法破产之间的有效衔接[1]
Chari and Jagannathan (1988年)指出,暂停兑付与存款保险相比,如果由于信息不对称性问题而发生挤兑行为,此时暂停支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挤兑,但是这要以牺牲一部分储户的流动性作为其阻止挤兑的成本,暂停兑现与存款保险相比暂停兑付的劣势是削弱了银行提供流动性这一特有功能[8]。
Wheelock和Kumbhakar(1995年)对存款保险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比较20世纪30年代美国参与FDIC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未参与FDIC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现参与FDIC银行的投资策略风险性更小,与此同时监管环境相对严格的密尔沃基州投保银行与监管环境相对宽松的芝加哥州的投保银行相比,监管环境相对严格的密尔沃基州投保银行经营行为相对更为严谨,所以得出在审慎金融监管环境下的存款保险制度更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9]。
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一、研究目的意义:(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金融稳定事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水平状态。鉴于银行业在金融稳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银行体系的安全网建设,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三道防线之一,其有效性己为众多国家所接受,以期结合最后贷款人职能及审慎监管,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
2.质疑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观点。
这些质疑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存款人对银行行为的市场约束,难以稳定金融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强化投保金融机构更加严重的道德风险,破坏金融的稳定。
Kareken和Wallance(1978)证明:如果存款保险制度采用固定保费率,那么银行将选择持有监管部门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风险资产组合,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12]。
Matutes和Vives(1996)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内生性出发,指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激化了银行间对存款的竞争,社会整体福利会因此产生损失[15]。
Grossman(1992),Wheelock(1992)以及Thies和Gerlowski(1989)等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和道德风险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性。
Maysami 和 Sakellariou(2008)调查了在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实行显性存款保险对银行业危机的影响,并得出充分的金融自由化条件下存款保险体系可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促进金融稳定这一结论[11]。
总之,支持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起到维护银行体系稳定,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稳定发展的功效。
Demirguc一Kunt和Harry.Huizinga(2004年)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指出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银行无需考虑为获得相应存款而付出的高利息成本,使银行面临更高的风险,并且使得储户对银行经营的监督力度削弱,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讲存款保险制度削弱了整个银行体系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但他们也承认具备良好设计特征的存款保险制度可克服市场约束能力削弱的负面影响[17].
Gennottle和Pyle(1991)指出存款保险的存在使银行在实际上以补贴的利率借入资金,从而鼓励银行承担风险和低效投资[13]。
Boot and Greenbaum(1993)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硕士论文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研究也会诱使银行管理者从事过度风险的投资活动,引发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14]。
Demirguc一Kunt和Detragiache(2002)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1980-1997年中61个己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整体效果是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严重的危害了银行系统的稳定[16]。而Matin(2001)同样证明,存款保险的政策安排在抵御银行挤兑风险时,确实引发了道德风险问题。
Cull,Senbet 和 Sorge(2005)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缺乏完善法规和监管以抑制银行道德风险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将不利该国的金融发展与增长[18]。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The Impact of Deposit Insurance on Banking stability》通过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32个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得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引入将增加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
二是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效力。由于之前我国银行业的退出机制不健全,曾经有个别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不仅影响公众对金融系统的信心,而且有关部门在处理时也是相当棘手,不能及时控制不良影响的传染。反观美国的存款保障机制的运行,除了发挥保障功能之外,其作用还在不断扩大,因其缓解风险的渠道和手段不断完善,逐渐成为辅助监管单位处置问题银行的应急平台。随着我国的金融改革逐步推进,金融机构之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个别银行的波动很可能会演化为更大X围的金融动荡,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健康。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金融损失分散,缓解震荡,起到“稳压器”的作用,有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使金融体系实施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减少银行退出对金融、经济的不良影响。
(二)国内学者对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现状
根据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全球已有111个国家或地区正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同期正在建设该制度的有8个国家,而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达到33个。其中1934年美国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存款保险体系。存款保险制度能够维护金融稳定,在银行出现困难时予以援助,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安全,成为其最坚强的后盾保障。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有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
我国的银行一直以来存在着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角的由国家信用为其存款提供隐性担保的现实的隐性存款保险体系。而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这种制度隐含着极大的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金融体系的良性运转构成威胁,所以,当前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而在2012年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一)国外理论综述
在国外存款保险理论的研究中,学界众说纷纭,而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文献众多,并且这些文献所涉及的X围和领域也较广。而这些理论研究中主要分为两种说法,一种是赞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一种是质疑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1.赞成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观点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支持者,主要是从银行经营特点等角度出发,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扩大存款基础,预防银行遭受挤兑,维护国家的金融秩序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对于其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存款保险制度是利大于弊的[2]。在国外存款保险理论的研究中,存款保险制度支持论者主要以布赖恩特(Bryant,1980),戴蒙德和戴威格(Diamond和Dibvig,1983)等为代表。他们三人作为显性存款保险的经典支持者提出了所谓“太阳黑子理论”。他们首先从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指出无论是过去、现在抑或将来,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布赖恩特(Bryant,1980),戴蒙德和戴威格(Diamond和Dibvig,1983)认为:存款人的行为受到其他存款人行为预期的支配,但是这种预期对任何其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都比较敏感,任何可能的因素产生的变化都会改变这些存款人的预期[3]。在这样的前提下,挤兑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均衡。
正是基于此背景下,本文期望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阐述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和运行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来论证当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及其发展前景,分析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国际相关经验,在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之下研究设计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