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库-----论述题1.试述管理是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管理的科学性,是指一种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
管理的科学理论对管理人员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只有掌握了这种经过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才可以避免单纯凭经验、直观和靠运气的方法,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设想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管理的科学性表明:管理只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进行运作,是能够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
管理的技术性,是指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转化为能够进行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是管理科学应用于管理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管理技术反映了管理理论,它是从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中提炼发展而来的。
目前,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的实践,是达到某种所需要的具体结果的“诀窍”。
它强调管理的创造性和权宜应变。
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者在理论的运用中应该注意二点: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二是既不能生搬硬套地滥用管理理论,又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一切。
从科学性来讲,不能用一个不适应实情的原理去改善管理者所面对的现实。
不论是理论家还是实践家,试图把一种理论生硬地搬用于不能由它来阐明的那种情况,那是不适宜的。
从技术性来讲,管理者应该正确运用管理技术中的预算编制、决策技术、目标管理以及各种控制技术等等,以便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
从艺术性来讲,管理的艺术性应局限在管理制度失效的领域,也就是说需要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去完善管理制度。
但在管理制度规定到的地方,是不可以假管理艺术之名违反管理制度的。
如果管理制度本身不合理,那么就需要修订管理制度,而不是以管理艺术去代替不合理的管理制度。
可以讲,建设管理制度,需要把握科学性和技术性;完善管理制度,需要运用艺术性。
2.试析人本管理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人是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
作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人本原理,就是指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管理原理。
将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管理者就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组织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从这个定义来看,它包含有三层意思:组织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精神;组织文化的体现是组织形象。
管理者进行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有效地发挥组织文化的功能,而这有赖于人本管理。
因为:以人为本,可以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以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从而顺利地实现了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
以人为本,可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来实现的,从而有效地发挥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
以人为本,可以通过信任鼓励、关心鼓励、奖励激励、宣泄激励的方式来体现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
以人为本,实行的是柔性管理,使组织成员能够更为有效地接受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作用,发挥出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
(学生可以适当地举例加以说明)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企业构建创新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其对策。
企业的发展的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使这个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企业就不能停止创新。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优势更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讲不创新,就意味着灭亡,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
实行创新管理是组织竞争的取胜之道。
而构建创新管理体系,则是保证创新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
创新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我国企业要构建创新管理体系,其对策是:1.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
如:海尔企业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使其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为“中国造”的代名词。
其创新意识主要有:一是形成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品牌意识;二是树立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的质量意识;三是强调用户永远是对的与星级服务的服务意识等。
2.强调技术创新,实行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
无数实践证明:“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创新策略,是许多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一般而言,产品创新的基础是市场和工艺设备,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起因,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产品创新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而研究开发,实行技术创新则是产品创新的的关键。
显然,企业要实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就必须依赖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因此,需要实行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完善人才的开发机制。
3.重视制度创新,推动组织的发展。
创新是制度发展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任何一个组织的制度规定要反映制度对象变化的新内容,随其变化而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通过随时跟踪对象,对那些过时的、不适应对象的制度安排要进行变革和重新设计,而这些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来完成。
就企业制度创新来讲,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企业领导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
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追寻和探究。
4.实行管理创新,有效整合组织资源。
管理创新是创新活动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取决于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要求管理者改变重维持、轻创新的观念,在管理活动中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制度规范与现存社会生活的最佳配合。
通过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技术人员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企业管理者追求组织长期稳定高效益的途径。
所有的管理都是致力于提高效益,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都是有效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效益的提高,涉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环境和管理措施等等,这些因素对管理效益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尤其是像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能够直接影响着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并对管理效益产生着直接的作用。
因此,管理者要追求组织长期稳定高效益的途径有:(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企业管理者应将可持续性发展与效益原理结合起来,就是要兼顾需要与可能,在讲究经济效率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等方面的关系,把过程与结果、动机与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工业废气,污染周围环境。
(2)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管理的有效性,应是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统一。
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要确立有效管理的评价体系。
一是在评价标准上要注意直接的成果和价值的实现。
二是在评价内容上应以工作绩效为主,以贡献为主,并分清主客观条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3)不断追求组织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管理者要追求组织长期稳定的高效益,一方面,不仅要“正确地做事”,更为重要的是要“做正确的事”。
这是因为效益与组织的目标方向紧密相联:如果目标方向正确,工作效率越高,获得的效益越大;如果目标方向完全错误,工作效益越高,反而效益会出现负值。
因此,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正确的目标方向,搞好组织的战略管理,并在此前提下讲究工作的高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组织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如企业管理者不能只满足眼前的经济效益水平,而应该居安思危,不断地推行新产品,以高质量、低成本的优势去迎接市场的挑战。
只有不断地积极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人才开发,才能保证企业有长期稳定的较高的经济效益。
5.运用系统原理,谈谈组织管理者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就是为解决面临的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制定与选择活动方案的过程。
在管理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管理中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还是管理中的指挥、协调和控制都离不开决策,可以讲,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组织管理者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必须运用系统原理,对决策对象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把握住决策对象的每一个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具体来讲:一是建立决策体制。
决策体制是科学决策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它是决策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的总和。
管理者必须明确决策体制的构成要素,即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和决策系统。
充分发挥决策体制构成要素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利用其特点,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二是明确决策程序。
一般来说,决策程序有:(1)发现问题。
决策的一开始就是问题识别、分析。
它是对问题作系统诊断,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和产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管理者应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入手,找出问题。
(2)明确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出发点,也是决策的归宿点。
某一决策问题的决策目标确定好了,下面的决策工作内容就有一个可靠、扎实的基础。
(3)拟定方案。
管理者应注意: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能力,设计出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以备决策方案的选择;所拟定的方案只可相互排斥或相互替代,不可相互包容或相互涵盖;明确列出各方案的限制因素;方案要有创造性。
(4)评估方案。
管理者应注意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客观环境的变化。
另一方面是确定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
(5)选择方案。
在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兼顾;要注意不同意见,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要有决断能力。
决策者要在充分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组织任务的理解和形势的判断,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作出决断。
(6)执行方案。
管理者应注意做好方案实施的宣传工作。
通过宣传,使组织成员都了解决策方案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同时要建立适当的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反馈和控制系统。
(7)评价决策效果。
对决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就是要对决策方案进行审视,以确认方案实施是否已经解决了问题。
三是正确运用决策的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决策的定性方法侧重于对于决策行动进行分析和规范,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决策的定量方法大多用数学模拟分析,以求作出数量化决策。
比较常用的有决策树、非确定性决策法等。
组织管理者应灵活运用不同的决策方法,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6.联系实际,谈谈管理者坚持组织设计原则的重要性。
组织的管理者必须重视组织设计的工作,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对组织进行调整。
要对组织进行合理的设计,必须遵循组织设计的原则。
因为坚持组织设计原则,有助于管理者正确地行使管理职能。
具体来讲:坚持管理的有效性原则,有助于管理者从目标、任务出发来设置机构,实行因事设职,因职配人,从而杜绝因人设事、因人设岗的现象。
坚持部门化原则,有助于管理者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从而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