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6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谭老师的?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千说万说,在人们的心中,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五、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把思绪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引读——这堂课上……
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
(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诵读教育时报记者刘肖的《千秋之爱——我该想到》,进一步感悟。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是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齐读。
二、感受“言传”
引读“忽然,课桌……
三、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谭老师的?
3.全班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临危不惧先人后己)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自由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6)在这巨大的灾难中,谭老师为了四个学生牺牲了自己。引读最后一节
四、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叙事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这句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舍己救人大爱无私)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齐读最后一小节。
环境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谭老师高尚的品质,环境场面的描写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说明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