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视角分析旅游文本的翻译--武汉东湖宣传册翻译为例摘要: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使旅游文本的翻译工作显得日益重要。
旅游文本是实用文本,而目的论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翻译理论,为这种应用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试图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武汉东湖宣传册翻译实践相结合,以探讨旅游翻译的有效途径,促进旅游翻译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对外交流。
关键字:目的论;旅游文本;翻译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East Lake Tourism TranslationAbstract: The booming tourism industry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also made the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work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a practice-oriented theory, the skopos theory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transl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skopos theory, intends to find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ourism translation with the help of East Lake tourism translation, improving tourism translation and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Key words:Skopos Theory;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一.引言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增强,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十分迅速,旅游成为了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活动和跨文化交际。
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是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作为一种应用文本的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关注。
尽管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学者们对旅游资料翻译的研究也不断升温,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对外宣传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各类旅游宣传资料的外文译介普遍囿于针对国内游客推出的中文资料,旅游管理人员,特别是导游从业人员大多不注意旅游翻译的质量,导致译文累赘繁复,中式外语现象严重,而且错误甚多,不忍卒读;二是各地旅游公司或旅行社普遍不提供有效的中外文对照的旅游指南,这似乎和我国旅游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毋庸置疑,寻找能够有效指导旅游翻译的理论和具体的翻译方法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之一。
为了提高旅游广告语的翻译质量,译者首先面临的就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更合适。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等值,显然这样的翻译标准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旅游文本翻译发展的客观要求了。
学者们大多主张用规范理论指导旅游广告翻译实践,但是对于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标只是偶有论及而且大多较为零散,鲜有系统的论述。
可见,旅游文本翻译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对旅游业的宣传和推广的成败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理论,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试图结合武汉东湖宣传册翻译实践,将全文分为5部分,包括引言、目的论及其对旅游广告语翻译的启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主要障碍、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广告翻译策略以及结论,为旅游广告这一应用文本翻译开辟了新视角。
二.目的论及其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启示2.1 目的论的简单介绍以赖斯(Katherina Reiss),弗米尔(Hans J Vermeer)、曼塔莉和诺德为主要代表的功能主义目的论(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一支劲旅”,也是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学派之一。
在此理论中,翻译被视为翻译行为中以原文本为基础的一种行为。
翻译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的源语核心论的束缚,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根据目的语读者和语境的要求,灵活运用翻译标准和策略的理论思路,并确定了翻译者作为翻译行为专家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责任和灵活度。
根据目的论原则,翻译行为是带有目的性的,目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目的论包含三个原则,除了上述“目的法则”外,还包括外两个法则: 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Nord,2001)所谓连贯性法则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根据目的论,翻译法则实施的可行性取决于译语文化的情况,而非源语文化。
既然翻译是涉及源语文本的行为,源语也应该是准则中的一部分因素。
而源语文本不可能只指涉源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因为文本的意义和功能并非语言符号就能完全表达的。
文本的意义和功能指向文本接受者,并通过文本接受者得以实现。
换言之,任何文本都只是信息提者,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法则只选取其中让他感兴趣的信息,再通过语言加工,译入目的语使之成为新的信息提供者。
在这种信息转换过程中,译者首先就应遵循语内连贯的原则。
既然翻译是通过信息加工提供给译语读者信息的,译文就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 此时译者就又要遵循忠实性法则, 即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
这类似于通常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翻译过程中,语际连贯次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
当忠实原则失效时,翻译过程的标准则是“充分”(adequacy)。
(Nord,2001)“充分”是相对于特定目的的充分,即译文应充分满足翻译纲要的要求。
2.2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的运用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行为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这里的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
(Nord,2001)。
旅游文本翻译就是应用翻译的典型实例,目的论为这种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启示---为了实现旅游文本最终的交际目的,即向外国游客介绍有关中国的旅游信息(包括文化信息),激发他们到中国旅游、参观的兴趣,同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译者要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发起者/客户或委托人、译者本身、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负责,并竭力协调好各方与翻译目的以及各方之间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对旅游文本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并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和方法。
三.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主要障碍旅游业在中国是近几年兴起的产业,已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华旅游,而繁盛的旅游业必然是离不开翻译,旅游行业的刚刚兴起也限制翻译行业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关注,虽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意识到并忠实旅游文本的翻译,在旅游资源的具体翻译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尤其是中译英,从文化角度上来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并且语言表达技巧多样、句子含义多变,这对英语翻译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武汉东湖宣传册翻译实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1翻译选词搭配不当汉语与英语本属于不同语系,在字词的造就方面千差万别,而翻译工作又必须从最基本的字词着手,所以字词的对应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便是翻译大厦中的一砖一瓦,选词得当,信息对应,则是促使良好翻译的基本要素。
然而,实际上由于译者知识面有限,词汇量狭小抑或是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翻译中的“遣词造句”搭配不当,错误百出,例一原文: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区,景观景点100多处。
33平方公里的水域浩瀚,12个大小湖泊,120多个岛渚星罗。
译文:Four of them are opened to public: Tingtao Zone(Wave Listening),Mo Mountain,Chuidi Zone(flute playing) and Luoyan Zone(wide goose perching),with over 1000scenery spots.There are 12 lakes in the Scenic Area,which covers 33 kilometers sq. 120 islands spread over the lake.原文中的“听涛”被译为“Wave Listening”,是字对字的原始翻译,文中“听涛”的意思是指涛声低语,让人听见,主体是涛声,而译文中用“listening”一词翻译“听”,只是原始的意义再现,若改为“wave whispering”则再现了原文信息,同时又复合英语表高达习惯,而原译文根本无任何实际表达意义,极其不合理,搭配不当,违反了目的三原则中的连贯原则;原文中“12个大小湖泊”用“lake”翻译湖泊,熟知本旅游景点为East lake,原文中的湖泊只是指东湖中的小块水域,大词小用,主次不分,明显没有忠实原文的表达,违反的目的三原则中的忠实原则;同理,“120多个岛渚星罗”翻译为“120 islands”,是为不合理。
Island愿意为海洋中大片陆地,足够大面积的水中陆地才能称为island,而原文中的“岛渚星罗”实际上指东湖水域中的小块陆地,无法与真正的island表达的岛屿相提并论,若翻译为“islet”则才是对应得当的表达,故也是大词小用,违反了忠实原则。
没有遵循目的三原则的翻译读来令人困惑不解,没有达到传递原文信息的目的。
3.2 翻译篇章布局详略不当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在选词造句、语言结构、思想表达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体系,其在语句结构和表达风格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例二原文:东湖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春季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夏季水上泛舟,清爽宜人;秋季红叶满山,丹桂飘香;冬季踏雪赏梅,候鸟竞翔。
译文:The East Lake Scenic Area is beautiful all year around. In spring ,you can enjoy lush hills and clear and sparking lakes, bird songs and rich variety of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In summer, you can take a boat in the lake and observe the wonderful view of the hills and feel the cool breeze from the water. In fall, the hills are covered with maple leaves, and you can also smell the air filled with the aroma of the laurel. In the winter, you can wander in the plum garden and enjoy the plum flowers covered with snow and watch migrating birds flying overhead.原文为了突出旅游资源的优美性,就使用非常华丽、优雅的描述性语句,排比、比喻等修辞,多用四字成语,显得温婉丰富,然而这简短的四字成语逐词逐个的翻译出来,使得英文篇幅过长,不符合旅游宣传标语的剪短表达和信息突出的特点,而且不符合说英语者的表达习惯,若能简短概括的翻译,将这些具体的景物描绘一笔带过,则会更加语出信息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