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报告
一、书名:《菊与刀》
二、著者:露丝·本尼狄克特
三、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四、内容背景:
二战后,美国为制定对日政策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女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写出《菊与刀》一书。
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日本及日本人后所作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以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还参考了大量的书刊以及日本文学和电影,得出了日本政府会投降并且要保留天皇、利用日本原有的行政机构统治日本的结论。
本书共包括十三篇,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内容。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洗刷污名
第九章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不在于人的内心。
五、简评:
《菊与刀》是一本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特性的书,用,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菊”和武家文化的象征“刀”,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这本书让我对日本人、社会、乃至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我对以前许多对日本人许多行为的不理解转化为了理解,书中对日本人的描述,生性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让我感觉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日本人对一些事件的处理方式就完
全体现出他们这样的性格,例如在清朝时中国皇帝无法接受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导致闭关锁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日本却可以在保留原有精神文明的情况下,坚持明治维新,学习新的技术与文明,让其他国家警惕。
这就是他们区别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矛盾性格和双重性文化。
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我觉得如果想要了解日本文化,这本书绝对是首选。
六、体会:
《菊与刀》中,鲁思·本尼迪克特将文化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耻感文化,羞耻文化依赖的是外在的制约手段,在耻感文化里,有过失的人只要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暴露出来,就不需要自寻烦恼,忏悔只会招致麻烦。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羞耻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考虑公众对自己的评价。
第二种是罪感文化,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尽管没有人知道你的错误行为,但是还是有罪恶感,并且通过坦白你的罪恶,可以减轻这种罪恶感。
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西方文化则被称为罪感文化。
我认为一个民族确实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
看《紫日》,在电影结尾时,许多日本军人听到广播里天皇投降的宣言后,都泪流不止,而后剥腹自杀。
当时我很难理解,觉得不过是电影的夸张罢了,但是慢慢从各个途径了解日本之后,我才发现日本人完全做得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战争的失败是耻辱,天皇的投降更是会让他们陷入外界的唾弃,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
当然这是耻感文化的极端表现,我们并不支持。
但是现代社会中,日本人的行为作风也将这种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日本大地震后,在高速公路上,汽车哪怕排着长龙,也不会越道逆行,人们都有序的在正确的道路上通行,微博上很多人调笑说;在中国这绝对不可能发生,也许很多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是凉的吧。
西方国家有罪感文化,很多人信仰宗教,认为自己的行为会被天上的神看到,从而受到惩罚,因而他们有了罪恶感,有了忏悔,也有了约束。
中国很大部分人都是无神论者,这不知是喜是忧,因为我们已经很懒说这是我们对科学的支持,还是不想让自己的行为受到限制而产生抵触。
很多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欠缺了一种精神文明,一种信仰,因此抗日战争时有了“汉奸”、大地震时有了“范跑跑”、政府机构有了很多贪官污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大部分通报还是保持着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作风的,但有时我们会不会想,如果我们多一种精神文明,让我们多一点畏惧,这些令人不快的事会不会少发生一些。
《菊与刀》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其“耻感文化”、“等级制度”、“对儿童的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得不发人深思。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对日本的了解,更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