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法学院国际政治程丽2010330029
我怀对日本文化的好奇感读完了美国人类学家鲁斯。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她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比较了日本人与美国人对相同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两种文化的区别.与此同时她又以人类学家的身份深刻的解释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本质并以菊与刀两个物象来形容日本名族的特性。
她这样写到“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这也许是对日本民族特性最好的诠释。
首先,令我叹服的是一位从未去过日本的人类学家竟然将日本民族的特性如此清晰与深刻的剖析出来。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菊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有所了解。
本尼迪克特于1944年6月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日本,她自此研究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风俗习惯,但她从未去过日本,也许这可能会带给她一生的遗憾,但是也从侧面烘托了《菊与刀》的成功。
但凡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同时又给人一种隐士的感觉,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表达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然而,“刀”不禁令我想起武士身上佩戴的刀,凶残冷酷,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坚韧的意志和坚定信念,说明了日本名族的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
“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太多日本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本尼迪克特全面的分析了日本名族的两面性这是无疑是一种成功。
再次,令我震撼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日本人无论是对天皇的崇拜还是在氏族中长幼有序的生活秩序,亦或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无一不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等级制度。
也许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
从这这层面上看日本确实在某些方面与中国不谋而合,但是中国的等级观念似乎是在近代的动荡与改革中渐渐消退了,而然日本却依旧根深蒂固。
日本人的生活正如本尼迪克特所描述的那样——“各得其所,各按其分”。
他们的“各得其所,各按其分”特质不仅体现在对精神领袖的天皇的效忠,同时又体现在日本
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他们自出生起必须肩负起家族责任,如:如果一个日本是他们家族的长子,他将获得许多特权与威望,同时又要担负家族使命,传承家族事业。
当然,他们不会抱怨跟不会丢弃责任,这应该是“菊”性的体现。
同时,其他家庭成员也必然会遵循这种道义。
最突出的体现莫过于父亲作为一家长用餐时他先举著,沐浴时他先入浴全家人对他毕恭毕敬,他仅需点头点头受理。
另一方面,“各按其分”不仅意味着辈分的差异,也意味着年龄的差异。
即使同是男性,弟弟和哥哥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弟弟必须事无巨细的听从哥哥的意见,即使遭遇不公平的待遇也是不能有任何怨言的。
因为他是家族的继承者,他的地位仅次于父亲的事实是与生俱来的。
当然,女性的地位更是低下,她们不仅要遵循父亲兄长的安排,即便是终身大事——婚姻也是父母一手包办的,而且她们的地位也低于弟弟。
也许是偏见,日本教育中更注重男孩的智力开发,而女孩则是注重礼仪的培养,她们必须掌握生活技能和复杂的礼仪。
我难以想象她们的学习生涯,学习重点放在礼仪与家务上,然而当代中国的教育造就了中国女孩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她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充满了竞争意识。
并且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无形或有形的形成以一种共识——男女平等。
令我诧异的是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日本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
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
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
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
或许,在中国我们可以说自己经历过封建时期,但中国并不是一个等级社会。
民众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社会的上层,但是在日本却没有什么机会。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
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
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
所有的屠
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
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
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本尼迪克特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
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神风敢死队,毫不犹豫地开着飞机撞向敌军的船舰,也不难理解“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这样的“真心使命”。
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在二战中日本流传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无论真伪都是那样不可思议。
一场空战结束,一位日军大尉第一批飞回基地,他站在那里,数着归来的飞机,数完最后一架后他写了报告,到司令部向基地司令汇报完毕。
接着他便倒在地上,身体凉得如冰块一样。
原来他胸部中了致命伤早已死亡,“因为一个刚断气的人身体不可能是凉的”。
原来已死去的他,用他的精神、他的“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完成了这次报告。
这是《菊与刀》的作者选取的一段堂而皇之在战时日本正式广播的极端“奇迹”的报道,来说明战争中日本人比西方人更重视精神的作用。
要回答那支要“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的军队的精神世界是什么,要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思维倾向,就要对明治以来统治日本的精神结构进行分析。
“刀”的刚毅与坚韧被日本人诠释的淋漓尽致,令人敬畏。
近些年,日本与中国关系并非融洽,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钓鱼岛事件以及最近的南海问题都与日本脱不了关系。
但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又将中日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中国应如何合理地处理中日关系不容忽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关键便是了解日本名族特性,并积极采取行动共同改善不和谐之音。
特别是在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停滞的前提下,日中两国的合作将非常关键,中日韩自贸区的设想并付诸实施,无疑将会给东北亚地区带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日中两国是隔海相望的邻邦,两国之间在政治和经贸方面的关系和交流非常频繁,但围绕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很容易刺激两国国民的民族情绪。
为了日中关系的稳定发展,中日之间需要理性予以对待,应该尽量避免刺激彼此的国民感情和触动彼此的国家核心利益,并尽量减少发生难以预料事情的可能性,才是处理好两国关系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