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作者:(美)本尼狄克特译者:北塔出版信息: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3作者简介:鲁思·本尼狄克特(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

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的影响,同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

本尼狄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

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最为著名。

尽管她论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论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问题与关怀,至今仍受到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1译者简介:北塔,翻译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2017年5月,获得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最佳翻译奖。

2目录第一章任务:日本研究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各就其位第四章明治维新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1百度百科词条2百度百科词条第六章报恩于万一第七章“最难承受”是报答第八章洗清名声第九章人之常情第十章美德:进退两难第十一章自我修炼第十二章童蒙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内容摘要1、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

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和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西方的文化传统。

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显然不存在。

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和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

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为什么美国选择日本作为研究对象,开篇很明确的告诉读者,为了打败他们,取得胜利。

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上并不难理解,了解某一地区的文化并且解读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以便统治者更好的掌控殖民地。

】(p1)2、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儒怯,既保守又好新。

【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像书名一样,菊与刀分别象征着日本民族个性的两个方面:既风雅细腻又尚武残暴。

这种民族性格也让人很难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相比他们要直接的多,我们崇尚的是含蓄,尤其是语言的含蓄,说了半天不知所云。

】 (p2)3、我们得力图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感情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落入的套路。

我们还得知道支持这些行为和观念的背后的因素我们得暂时把我的作为美国人的行为前提抛在边,而且得尽可能不要控易地,武断地下结论——在某种情形下,我们会做的事,他们也会那样做。

【人类学家在研究其他民族时,会不自觉地带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站在主观的立场上解读他民族的文化,这样所得出来的结论就不会客观,所有一定要尽量避免。

但个人认为这样真的好难啊,试着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走婚”、“群婚”什么的,想想都可怕。

而人类学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地考察,佩服佩服。

】(p3)4、因为只有当我们注意到了某个民族生活中带有强烈人性色彩的日常琐事时,我们才会在很大程度上赏识人类学家的这一假定:即在任何一个原始部落或任何一个处于文明洲沿的国家中,大类行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个人的行为或想法无论有多么怪异,他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跟他的经验有一定的关联。

【想到以前看古龙小说时,他在《剑玄录》里写到:“天下事怪的地方很多,只看你以何种眼光来看,你以为怪,处身其间的人都以为最正常不过,你要惊异,他看来你反而怪了。

”】(p9)5、当人们太注意防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对他们而言那种方式似乎就是世上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比文化研究也不可能繁荣。

这样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对其他生活方式越了解,他们就越爱自己的文化。

【原来是我的浅薄无知才使我不够爱自己的文化。

】(p12)6、“身体越沉重,意志就越高昂,精神总是在物质之上。

”“越感到疲劳,训练效果就越好。

” 【灵肉分离的思想观念,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口号。

】(p22)7、这种对天皇的忠诚是无条件、无限制的,但日本人喜欢批评除了天皇之外的所有人和团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忠诚于天皇?这可能也是他们复杂民族性格的一个体现。

】(p30)8、对所有的救援行动,对所有帮助那些被逼到墙角的人们的行为,美国人都会感动到发抖。

如果解救的是“已经被毁坏的”事物,那么这样的行为比一般的英雄行为更加英勇。

日本人的英雄概念则排斥这样的救援行为。

【与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相悖的就是日本人认为伤员都是废物,治疗他们会加重自己的医疗负担。

他们认为死亡本身是精神的胜利,成为伤兵、俘虏是不光彩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流行破腹自尽了。

】(p32)9、投降可耻这一观念被深深地焰在日本人的意识里。

他们认为这种思维习惯是理所当然的,但它与我们的战争惯例背道而驰,正如我们的惯例与他们的南辕北辙。

当美国俘虏要求日本人把自己的名字报告给美国政府,从而能让家里人知道自己还活着时十,日本人表现出了震惊和轻蔑。

在巴丹战役中,对于美军的投降,至少普通日本士兵没有思想准备;他们原以为,美军会像日军那样战斗到底。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即,美国人居然当了战俘,却不表现出耻辱。

【日本对待伤兵是十分残忍的,在不了解日本文化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对日本政府的谴责,但是对日本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了,与他们死不投降主义相呼应的是扎根于大脑的投降可耻观念,在战争中死去是再光荣不过的事情,所以美军在与日军的作战中估计是会被鄙视的。

】(p36)10、尽管阶级差异是重要的,必须经常以适当的行为来确认,但还不仅仅是阶级差异问题。

性、年龄、家庭关系和双方之间以前的交往情况都必须考虑在内。

哪怕是在同样两个人之间,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尊敬程度也会不一样。

相互熟悉的平民之间可能根本不需要鞠躬,但是,当其中一人穿上了军装,他的穿便衣的朋友就得向他鞠躬。

对等级制的遵守是一门艺术,需要平衡难以计数的各种因素,在某个特定情况下,有些因素可能会相互完全抵消,而另一些则可能需要添加进来。

【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受感情的影响,复杂多样的规则充斥在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与中国的人情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日本摆在明面上的阶级差异不同,中国的阶级是隐性的,不明显的,这种等级差异通常在第一次见面大致确定,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p43)11、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日本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引进文明,这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任何别的地方找到这么做的任何别的民族。

【在面对比他更强大的唐王朝时,日本人在惊叹之余大量吸收先进的文化知识,从官阶、儒家思想到宗教,他们展示自己强大的模仿学习力,以至于在若干年后的19世纪,一跃成为曾经老师的强大敌人。

】 (p51)12、这就是法律和秩序。

事后,他们可能会为死去的领袖们修建神社,尊这些人为殉难烈士,但他们接受那样的刑法,把它看做等级制法律的组成部分甚至核心部分,而他们正是靠着这法律而活着的。

【日本人会为额外的税赋进行反抗,不论成功与否,其领袖都会被处以死刑,与中国历来喜欢的招安不同,日本奉行法律至上,哪怕违法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

】(p58)13、商人和高利贷主是通过被各方认可的方式“买到”上等阶级的地位的。

商人与下级武士结成了联盟。

在封建主义到了痛苦的垂死时期,日本所允许的阶级变动的程度要高于欧洲大陆,这一点很奇怪,让人感到惊讶。

不过,此间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莫过于:在日本的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没有阶级斗争的任何痕迹。

【我觉得之所以贵族与资产阶级没有斗争可能是因为日本的等级阶级是以职业、社会地位来决定的,而不是血缘,所以没有印度上等级女性不能嫁给下等级男性并且生下来的孩子是“贱民”的规定。

这样一来,贵族为了财富,资产者为了地位,双方通过婚姻实现共赢。

】 (p62)14、在最高决策层,“舆论”是没有地位的。

政府所要求的只是“大家的支持”。

当中央政府超出其自身的管辖范围,插手地方事务时,地方当局也会顺从地接受它的裁决。

在美国,人们普遍感到,中央政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魔鬼,而在日本人眼里,在所有国内职能上,中央政府都不是这样的形象,而是近乎至善。

【民众对待政府的态度美日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p73)15、人们对过去的一切都负债累累。

他们不仅负债于过去,而且负债于现时,后面的负债感在日复一日与人交往中得到的加强。

【日本恩情观的价值观来源】(p82)16、在日本人看来,“诚惶诚恐”是另一个表示感谢的说法,这一说法甚至能更加强烈的表现负恩的态度,一般写做“侮辱”、“失面子”,兼有“受辱”与“感恩”两种意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少有人会为别人的帮助而心生愧疚,觉得自己接受了额外的好处。

父母的爱,朋友的关心,老师同学的帮助在我们看来一切显得理所应当。

】(p89)17、在所有佛教门派中最流行的那一派中,僧侣也可随意娶妻生子;对于灵与肉不相容的理论,日本人从未曾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接受。

领悟的神圣性包括自我修炼时的沉思默想和生先活的简单化,从不意味着穿脏衣服或对自然的美和弦乐的美闭目塞听。

【日本人认为灵与肉可以妥协,成神不需要一辈子禁欲。

】(p203)读后感事实上,在没上课之前,尽管已经看过这本书,但我并不知道《菊与刀》是一本人类学方面的书。

所以再一次阅读收获颇多。

对于日本这个小邻居,相比没有谁会觉得陌生。

在大量抗战神剧的冲击下,我们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认为这个国家是个变态,整天就想着怎么抢地盘。

而这本书描绘了真正的日本是怎样的,他们复杂的民族情感形成的原因。

本尼狄克特是一名优秀的女人类学家,她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它的民族性格息息相关,在一个文化区正常的行为或许会让其他的文化区感到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这一观点也在《菊与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菊与刀》原本只是作者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写的一份研究报告。

但作者在书中用十三章的篇幅向我们层层剖析了日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前十章作者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和这种性格所产生的原因,以及日本人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增强了可读性和真实性。

在对日本人的行为体系分析之后,本尼狄克特从日本人的儿童教育方面出发,挖掘日本人的矛盾二元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日本的儿童教养和行为哲学已使自我负责的德性深入人心,成为日本精神的一部分。

…他们仍将继续努力关注如何才能使心中那把易被锈蚀的刀保持光洁。

就他们的道德术语而言,这把刀是一种即使在自由、和平世界也能保存的象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