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一年一试。采取“设科射策”。
射策:抽签口试问答主考所处的试题。合 格的曰“中”。
设科: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从优到劣, 分为甲、乙、丙三科。中甲科者可任郎中、 中乙科者可任太子舍人、中丙科者可任文 学掌故。
二、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
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
⑷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定的儒 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 程。
⑸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 法”
师法:即师承关系,类似于家谱,一代一 代直系相传,其核心在辨明师承关系。
家法: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一 些有造诣的经师创立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⑹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 当时的政治需要,在《对贤良策》中提出 了三大文教政策:
⑴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⑵兴太学 ⑶择贤任能
三、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生之自然之姿谓之性”,“性者,质也”。人 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
⑴
仁气:人性中那些有利于促进发展 封建社会道德的先天因素
质
贪气:人性中那些将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
1、察举的科目
①常科
A.孝廉:主要是察举孝子廉吏,为人以孝 为本,做官从政以廉为方。汉代孝廉为岁 举,即每郡每年按规定名额举人,送至朝 廷。
B.茂材:原称为秀才科,属于特科,东汉时 改为岁举,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为 州举。
②特科:临时需要或统治者个人兴趣
A.贤良方正:此科在于得直言极谏之士, 广开言路,如董仲舒连对三策,授以江都 (今为扬州)相。
“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
①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自此以 后,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 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 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 强思想教化。
②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③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太学 太学的本意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从汉武
①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 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信、书画作为教育 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
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办学的 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 经验,同时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学 校。
三、地方官学(郡国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创始于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时),
主要是受“文翁兴学”(P111)的影响和推动。
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旦卒史,实行对地
方官学的管理。汉平帝时,下令郡国以下的各级行政单位
设立学校。
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
郡国学校的办学目的:
⑴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 的优秀学生。
⑵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 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是汉代最负盛名的儒
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
子”之称,他提出了三大
文教政策的建议,并且论
述了教育的作用以及至于
道德教育、知识和教学关
系等问题。董仲舒的著作
大部分都散失了,流传下
来的只有《春秋繁露》和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 《对贤良策》。
二《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 中提出的三大建议,首先提出“独尊儒术” 的思想。(P107)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㈡兴太学以养士
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后,汉武帝采取了
以下措施,确保儒术的独尊。
⑴设五经博士:博士的职位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 家五经大师才能胜任。
相抵触的先天因素
⑵性和善的关系 (P117古语) 性(可能性)(内在根据)
教 育
善(现实性)(转化的结果)
⑶性三品
圣人之性: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情欲,注定要向善的方向 发展不需要教育就可以通过自我的修养为善。
中民之性:大多数人都具有本性,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 决定性作用,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第二节 汉代的文教政策
一、黄老政治与汉初文教政策
“黄老之学”(P105)
⑴废除挟书律
⑵开放私学
⑶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重视知识分子)
汉初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得知识分子的
地位有所提高,所产生的效应是知识分子群体及
文化活动的再度兴盛,有百家争鸣之遗风,其中
特别是儒家学派得以发展,为汉武帝时儒学独尊
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的三公举
荐,大多数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 校专以尺牍(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 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辞赋、字 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 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强烈抨击。
鸿都门学在教育上有独特的意义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⑵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在长 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的学生)5负责 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录用为官。
始于汉文帝,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重视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国举孝廉,成为固定 的选士制度。
B.明经科: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
C.童子科:选拔15岁以下博通经典者。考试 内容一般是“讽”,即背诵,要求背诵 9000字。另外考六种字体或八种字体,通 过者破格录用神童。
2、察举的利弊 利: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
则,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济世之才,同时极大地促 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弊: ①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 ②贿选成风。 ③主要官员察举不利。 ④沽名钓誉成风。
帝创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 学的定制。 ⑴太学的教师:博士 ⑵太学的学生: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 “诸生”。 ⑶太学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 官吏。“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经书或两种经 书以上;“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 德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五常”即任、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