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十项金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在学习中,我不懂的问题就敢大胆问,不怕丢脸,不怕困难,直到问题解决。

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中,我会隔一段时间,回来看看自己所学的内容。

重新复习一遍,巩固巩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会不懂装懂,这样有点欺骗人的感觉,不喜欢这样。

涤除玄览:
我觉得我能做到像《老子》中“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学习时平心静气,顺其自然,不执着于自我,自然就会获得智慧、进步和成功。

虚壹而静:
荀况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学习中,我能接受与储存来自外界的知识,也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

盈科而进:
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很庆幸,我的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来的,没有一步登天的想法,始终是兢兢业业地学习。

强勉努力:
《汉书·董仲舒传》: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学习需要坚定的意志,应该努力,肯于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成功。

专心致志:
无论是学习时的心境,还是平时的志向,都不能心猿意马,应该专一。

学习中,我能做到,专心看书,做题。

我知道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

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能做到:一、读书按一定的次序,没有颠倒;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三、读书时,扎扎实实大号基础,没有囫囵吞枣,不急于求成。

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

在平时学习中,我能根据情况,结合具体的事物,来帮助自己的学习,使自己能有更好的学习效率。

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烧这样或那样一些的过错,即使是大圣人,也难以避免。

学习中,我有错就改,不坚持那个错误的观点,认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错了,改正了,才能做出最好的自己。

五条“御”律
闻之疑始:
道家是一个十分善于怀疑的学派,在他们眼里可以说无事不可以怀疑,即使是自己编写的书,还是要对已有的知识本身提出疑问,甚至对事情的根本提出疑问。

在学习中,我缺少怀疑,没有把问题往深处想,有种蜻蜓点水样子。

深造自得:
《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学习中,我没有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达到精深的境地。

只求懂,不求甚解。

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诵,也要精于思考。

但是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做不到,就像朱熹说的“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学贵适用:
黄宗羲提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明确认为求学贵在适于实用,只要学问与事功相结合,学用一致,方是真儒。

但是,现实中,这点真的很难做到,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心里就不想着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教学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