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大二生理生化生化名词解释

2020大二生理生化生化名词解释

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在某些物理或者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构成,是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蛋白质和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处在活性状态。

其中的巯基可以与致癌剂或药物等结合,阻断它们与DNA、RNA或蛋白质结合,保护机体免遭毒性损害。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模体:两个或三个二级结构太短,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的二级结构组合﹙αα,βαβ,ββ﹚例如锌指结构、结合钙离子的模体。

结构域:结构较为紧密且稳定的区域,行使各自功能。

分子伴侣: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装配、跨膜运输和转位,阻止蛋白质的变性,参与错误折叠蛋白质的水解,抑制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的分泌。

DNA变性:某些理化因素导致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DNA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其本质为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两条解离的互补连可重新配对,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

解链温度: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所对应的温度。

增色效应:DNA复性时其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降低。

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具有特定三微结构的区域。

同工酶: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或在其发挥催化功能前处于无活性状态,这种无活性的酶前体称为酶原。

糖异生:由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脂肪动员:存储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降解为游离脂肪酸及甘油,释放入血,供全身组织细胞氧化利用,这一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酮体:是脂肪酸肝细胞中分解代谢的特有中间产物,向肝外输出,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必需脂肪酸: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脂肪酸β-氧化:进入线粒体基质的脂酰CoA从β碳原子开始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2分子脂酰CoA(少2个碳原子)的过程。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化学渗透学说: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称之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高能磷酸类化合物。

呼吸链:指在线粒体内膜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可以通过链锁的氧化还原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

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内部能量的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P/O值: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mol O2所生成的ATP的摩尔数或一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的ATP分子数。

ATP合酶:是自然界最小的旋转发动机,其中亲水部分(F1)催化ATP合成,疏水部分(F0)形成跨膜质子通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进化中高度保守,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关键酶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未被消化和吸收的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氨基酸所起的作用,腐败作用产物大多有害。

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某一氨基去掉α-氨基生成相应的α-酮酸,而另一中α-酮酸得到此氨基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过程。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可以作为合成嘌呤和嘧啶的原料,把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联系起来。

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而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

(假设来借一两本书)从头合成途径:利用核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这是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主要途径。

补救合成途径:指体内组织(血细胞、脑)缺乏从头合成的酶,只能利用游离的嘌呤碱或嘌呤核苷为原料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

生物转化: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代谢转变的过程。

可以对体内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或解毒,也可以使这些物质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胆色素:是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色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化成结合型胆汁酸,经胆汁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肠道中的少量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又回到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基因:负载遗传信息的特定DNA片段,通常包括DNA编码序列、非编码调节序列和内含子。

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病毒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或整套基因。

基因表达:基因经过转录或转录和翻译,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RNA或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冈崎片段: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因为复制的方向和解链的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

随从链复制中不连续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局部解开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

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为亲代模板,另一条为与之互补的新链。

两个子细胞的DNA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

端粒: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由末端DNA序列和蛋白质构成,末端DNA序列是多次重复的富含G、T碱基的短序列,可以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维持DNA复制的完整性。

DNA损伤:错配、缺失、插入、重排、框移DNA修复:错配修复、直接修复、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不对称转录:在DNA分子的双链上,按碱基配对规律指导转录生成RNA的一股链作为模板指导转录,另一股链则不转录,这种模板选择性称为不对称转录。

操纵子:原核生物的一个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

通常由两个编码序列与启动序列、操纵序列以及其他调节序列在基因组中成簇串联组成。

G蛋白:是一类和GTP或GDP相结合、位于细胞膜胞液面的外周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有两种构象:非活化型、活化型。

启动子:指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原核生物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起始部位、结合部位和识别部位。

转录空泡:即转录复合物,由RNA聚合酶的核酶以及其模板DNA、转录出的产物构成。

顺式作用元件:指可影响其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隔离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内含子: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

RNA编辑:有些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氨基酸序列与基因的初级转录产物序列并不完全对应,mRNA上的一些碱基序列在转录后发生了改变,称RNA编辑。

反式作用因子:指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节转录活性的蛋白质。

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可变剪接:又称选择性剪接,有些基因的mRNA前体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产生不同的mRNA 剪接异构体的过程。

三联体密码:mRNA分子上从5’至3’方向,由起始密码子AUG开始,每三个核苷酸为一组,决定肽链上某一个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的起始、终止信号,称为三联体密码。

S-D序列:位于原核mRNA起始密码子AUG上游约8~13个核苷酸位置的富含嘌呤碱基的一段保守序列,通常为AGGAGG,因其可以与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中16SRNA发生碱基配对而结合,又称核蛋白体结合位点。

信号肽:新生分泌性蛋白质可被细胞转运系统识别的保守特征性氨基酸序列,可以分为碱性N-末端、疏水核心区和加工区三个区段。

开放阅读框架:从mRNA 5’端起始密码子AUG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排列编码一条蛋白质多肽链,称为开放阅读框架。

分泌性蛋白质:穿过合成所在细胞到其它组织细胞去的蛋白质,如肽类激素、各种血浆蛋白、凝血因子、抗体。

基因表达调控: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开启、关闭和表达强度的直接调节。

协调表达:在一定机制调控下,功能上相关的一组基因,无论其为何种表达方式,均需协调一致、共同表达。

核糖体循环:原核生物翻译过程包括起始、延长和终止,这三个阶段都在核糖体上完成,即广义的核糖体循环,改循环指活化的氨基酸由tRNA携带至核糖体上,以mRNA链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环节。

克隆:生物体内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物体。

同裂酶: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的是同样的核苷酸靶序列,这类酶称为同裂酶。

cDNA文库:是包含某一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所表达的全部mRNA经逆转录而合成的cDNA 序列的克隆群体,它以cDNA片段的形式贮存着该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

质粒: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形的DNA,存在于胞质中。

DNA克隆:应用酶学方法,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遗传物质与载体DNA接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

同尾酶:切割不同的DNA片段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的一类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基因:把需要研究的基因称为目的基因。

基因组DNA文库:存在于转化细菌内、由克隆载体所携带的所有基因组DNA片段的集合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病毒癌基因: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的癌基因,它不编码病毒的结构成分,对病毒的复制也没有作用,但可以使细胞持续增殖。

细胞癌基因:又称原癌基因,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中的癌基因。

抑癌基因:又称抗癌基因,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

生长因子:一类由细胞分泌的、类似激素的信号分子,多数为肽类物质,具有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细胞凋亡: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细胞接受到某种信号所触发的并按一定程序缓慢死亡的过程。

癌基因:是基因组中正常存在的基因,其编码产物通常作为正常调控信号,促进细胞的增殖与生长,突变或表达异常导致细胞癌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