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承轨台道床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青岛市地铁13号线轨道工程纵向承轨台道床作业。
2.作业准备(1)技术人员熟悉相关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对移交作业面进行验收。
(2) 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培训考核,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
(3) 对进场机具、材料检查验收,确保材料合格,机具状态良好。
3.主要技术标准(1)列车最高行车速度: 120km/h;(2)车辆:B 型车, 4 节编组,列车轴重≤14t;(3)供电方式:接触轨下部授电;(4)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一般≥1000m,困难情况≥800m,特殊困难情况,限速地段≥400m;辅助线:一般≥200m,困难情况≥150m;(5)线路最大坡度:正线≤30‰,困难地段≤35‰;辅助线≤40‰;(6)轨距: 1435mm;(7)钢轨类型: U75V、 60kg/m 热轧钢轨;(8)扣件:WJ-2A型和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9)道床类型:短枕式纵向承轨台整体道床,轨道结构高度520mm;(10)轨枕铺设数量:1680 对/km;(11)轨底坡:1:40;(12)轨道曲线超高:曲线的最大超高为 150mm,最大欠超高为 61mm。
高架线道床的曲线超高,采用内轨不动,外轨抬高全超高值。
4.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纵向承轨台道床为高架段普通地段道床,施工方法有“轨排直铺法”和“散铺架轨法”。
4.1轨排直铺法4.1.1施工方法概述沿线路每7-8km设置铺轨基地,将25m钢轨、轨枕、钢轨支撑架等在铺轨基地内组装成轨排,调整好轨枕间距、轨距,参照标高、超高设置,将轨排竖向支撑大概调整到位,利用铺轨基地两台20t龙门吊吊装至运轨道平板车上,每次装3片轨排。
利用轨道平板车将轨排运送至作业现场。
事先将道床钢筋绑扎成钢筋笼,上层横向钢筋预留轨枕预埋筋下落位置。
在U型梁顶端(施工作业面)设置两台10t(每片轨排重9吨)横跨双线(间距9.7米)的龙门吊用来卸车,并将轨排安装就位。
安装横向支撑系统,调整轨道方向、标高、超高以及道床上层横向钢筋,使轨道几何尺寸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后,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时,拆除钢轨支撑架,并对混凝土进行养生。
利用平板车运送轨排返回的时间,将拆除的钢轨支撑架运送至铺轨基地,循环使用。
4.1.1.2轨排直铺法施工工艺流程图图4.1 轨排直铺法施工工艺流程图4.1.3轨排直铺法施工方法(1)施工准备A.原材料进场检验及存放轨道工程所需原材料包括钢轨、轨枕、扣件、钢筋、排流端子等主要施工材料。
原材进场检验合格后存放于铺轨基地指定位置内。
钢轨存放在预设的储存台座上。
钢筋原材存放、加工、半成品存放均设置可移动式雨棚,采用枕木支垫,便于钢筋存放。
扣件、排流端子等设置库房,集中存放。
进场材料必须填写《进场材料检验委托单》交与试验室,试验室及时检验并将结果反馈到物设部,未经试验室检验合格的材料禁止使用。
B.机械设备和模具的进场及验收主要施工设备有:轨道排架,20T龙门吊,10t龙门吊,轨道车,轨道平板车,汽车吊,轨枕组装平台,专用吊具,纵横向模板等。
施工设备进场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C.10t铺设门吊走行轨布设及安全措施方案龙门吊走行轨采用6m 24kg/m钢轨,钢轨之间用24kg/m接头夹板联接。
钢轨与基础固定采用声屏障预埋螺栓加扣板进行固定。
固定间距为600mm。
在固定时应先固定一股走行轨,再固定另一股走行轨。
因本设备高架桥上作业,场地特殊,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重大事故,所以在司机的选定与培训严格把控、认真考核选定和培训。
定机定人定岗,非本机司机不允许擅自操作。
设备操作方面(大车走行与葫芦走行变频操控,葫芦升降双速。
电控箱上有调速器,设有应急手柄和遥控手柄),认真阅读门吊、发电机、电动葫芦使用手册,规范维保,规范操作。
由1人作为主手可方便的同时操纵2台门吊。
另1人其作为副手,要时刻观察瞭望,配合司机安全操作,同时注意发电机、葫芦等机件的工作状况。
走行轨:直线段跨度9870mm,曲线段跨度10270mm,误差±5mm。
每个地栓座用压块2对(4个),地栓座之间钢轨悬空缝隙分段垫实。
走行轨安置于地栓座中心线上,左右误差±5mm,以防止设备碰到地栓。
开机前除了按常规对设备、轨道、工作面做安全检查外,增加确认检查制度,确认由另外一人进行。
变跨操作时用吊车配合。
门吊离地、主梁伸缩到所需跨度后,插上定位销轴并锁紧;上下4块连接板的螺栓上紧,防止门吊会运行不稳定。
变跨范围在9770mm-10370mm,档距50mm。
液压泵站及液压部件要妥善保管,防止碰撞及杂物进入管路。
拔下液压快速接头前,勿忘先泄压。
液压泵站使用46#抗磨液压油。
变频器设定参数一般不要改变,速度不要太快。
驻车时用夹轨器、铁鞋及防风缆绳固定牢靠。
轨道安装误差要求如下:a.轨道方向:用10m弦量,允许偏差为1mm;b.轨顶水平及高程:左右股钢轨顶面水平允许偏差为1mm;c.轨顶高低差:同一股道上用10m弦量不应大于1mm;d.轨缝:预留8mm轨缝,允许偏差为±1mm;e.钢轨接头:轨面、轨头内侧应平(直)顺,允许偏差为0.5mm。
走行轨安装完成后,安装走行轨防溜档。
在龙门吊走行轨的两端设置防溜挡。
在浇筑走行轨端部混凝土时预埋Ф30膨胀螺栓,并与基础钢筋焊接牢固,具体安装见下图:D.二层轨排运输加固方案a.轨排层与层间用两股8号铁线穿过轨排两端每侧钢轨螺孔串联捆绑。
b.用两股Φ15.5mm钢丝绳分别从顶层钢轨两端螺孔交叉捆绑于车侧丁字铁上。
c.在第二层轨排两端各距轨排端部2.3米处分别用四股8号铁线八字形下压捆绑在车侧丁字铁或支柱槽上并绞紧。
d.用8号铁线两股将跨装车组连接处第1层悬空的轨枕与第1层钢轨捆绑牢固。
(2)测量放样对设计提供的测设资料和控制桩办理相关手续交接,并及时组织测量人员、设计院、土建单位及第三方测量复核施工控制导线点,成果表与设计院提供资料吻合后,将测量数据形成测量成果报告,测量数据(特别是过程中原始记录数据,计算数据)应保存且经测量监理工程师确认合格后方可供铺轨使用。
梁面清理完毕后,在梁面直线地段每5m,曲线地段每3m放出轨道中心点,每10m或6m标示里程,并用墨线弹出轨道中心线。
根据道床板分块情况,放出每块道床板的四个角点,并用墨线弹出模板线。
所有的标记,墨线必须清楚耐用。
(3)轨排组装轨排组装采用自动化分枕平台完成分枕。
A.吊装。
将待用轨枕使用龙门吊与轨枕专用吊具吊放在轨枕存放框内,每次起吊每垛的1层(5根轨枕),吊装时需低速起吊、运行。
B.分枕。
按照技术交底中每榀轨排的轨枕间距参数设定分枕平台参数,完成自动分枕,轨枕间距误差控制在5mm内,并对轨枕表面进行清理。
C.检查调整轨枕块位置,并挂线将一侧的螺栓孔布成一条线,偏差小于1mm。
安放轨下垫板。
D.吊装钢轨。
人工配合龙门吊,将钢轨与轨枕承轨槽位置对齐,平稳、缓慢地放置于轨枕上。
E.复查轨枕位置并上紧扣件。
扣件安装应注意:a.安装前检查螺栓孔内是否有杂物,螺栓螺纹上是否有砂粒等,并在螺栓螺纹上涂抹专用油脂;b.将螺栓旋入螺栓孔内,用手试拧螺栓,看是否能顺利旋进,若出现卡住现象,则调整后重新对准、旋入;c.使用扭矩扳手按照设计扭矩要求上紧螺栓,轨枕与钢垫板、橡胶垫板必须密贴,弹条前端三点要与轨距块密贴(双控措施)。
F.对轨排螺栓安装质量及轨枕间距进行检查,合格后用龙门吊吊起组装好的轨排至预定地点存放。
(4)钢筋笼绑扎A.钢筋采取在基地集中加工,施工现场绑扎焊接的作业方式布设。
半成品钢筋以每个道床块为单位捆绑成束,标示清楚,由轨道平板车运至作业面,根据用墨线弹出的道床块对应编号散布。
钢筋绑扎前,再次清理道床基底杂物、灰尘等。
B.按设计、规范要求绑扎钢筋。
下层钢筋按设计间距绑扎,上层钢筋适当放大,预留轨枕预埋筋下落位置。
在钢筋网下部,道床侧面设置混凝土保护层砂浆垫块,以确保保护层厚度底部不小于30mm,侧面不小于35mm。
C.根据杂散电流专业的要求,每块道床板内选l根横向钢筋与所交叉的所有纵向钢筋焊接;每个道床块两端采用50×8mm镀锌扁钢与所有纵向钢筋焊接,并按要求引出道床顶面150mm;若纵向钢筋有搭接,应进行搭接焊,焊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焊缝高度不小于6mm,所有搭接焊均为双面焊,严禁虚焊。
(5)轨排运输、吊装A.布设轨排。
用轨道平板车将轨排运送到施工作业面,用跨度9.7m龙门吊从轨道平板车上吊起轨排,按中线和高程定位,高程误差控制在高程-10~0mm、中线±10mm。
相邻轨排间使用无孔连接器联结,轨缝留6~10mm。
每组轨排按准确里程调整轨排端头位置。
B.安装横向支撑系统。
横向支撑杆的一端支撑在轨排的支腿上,另一端支顶通信信号预留槽中。
表4.1.3-1 轨道排架几何尺寸检查表(6)轨排粗调对安放好的轨排再次进行对位,高程误差控制在高程-10~0mm、中线±10mm。
(7)顶层钢筋调整轨排安放完成后,将顶层横向筋调整到设计位置,与轨枕预埋筋绑扎在一起。
(8)道床立模A.模板整形模板选取时,应注意材质硬度,以防成型后翘曲变形,模板支立前应清理干净基底并润湿,且所有模板应先均匀涂抹脱模剂,铺设应牢固、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
应分清模板类型,正确安装。
B.立模支立模板时,应严格按墨线位置支立,模板斜支撑应支立牢固,位置偏差不大于±3mm。
模板工作面应保证垂直,不垂直度不大于±2mm,表面不平整度不大于±3mm,高程误差不大于0、-5mm。
(9)轨道精调模板立完后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对轨道几何状态进行粗调、细调、精调。
具体做法是:先调水平,后调轨距;先调基标部位;后调基标之间;先粗后精,反调整。
经过精调后,其精度必须符合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精度要求,见表5.1.1.3-2和5.1.1.3-3表。
并经现场监理检查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
表4.1.3-2 轨道几何形态的允许偏差表4.1.3-3 曲线正矢容许误差(10)综合检查浇筑前清理浇筑面上的杂物,浇筑前洒水润湿后的旧混凝土面不得有积水。
为确保轨枕与新浇混凝土的结合良好,需在浇筑前对轨枕进行喷雾1次。
用防护罩塑料布覆盖包裹轨枕、扣件及钢轨。
检查轨排上各调整螺杆是否出现悬空。
检查接地端子是否与模板密贴。
实测模板顶面标高并与设计标高(考虑排水坡度)对照,满足后方可进行砼浇筑。
如上述检查不合格则重新自检合格后再报请监理组织隐检,认定符合要求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11)道床混凝土浇筑A.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应检测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及温度指标,合格后方可浇筑。
若直接泵送。
泵送施工时,严格按照泵送操作规程进行,混凝土塌落度为150±30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