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法1知识讲解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法1知识讲解

1、精读课
A、理论基础:(1)精读课是简历新第二信号系统的有效手段;(2)精读课 是知识传授、接受和理解的最佳途径;(3)精读课是学习者在头脑中编织语言 网络的主要输入源。
B、教学要点:(1)语音教学;(2)词汇教学;(3)语法教学;(4)篇章 教学
C、操作方法:(1)教学步骤——由外入内、由内到外、内外结合;(2)教 学方法——读、问、听、说、思、写、讨论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我们认识到,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培养思维的过程,还是学习语 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模式, 就成为摆在汉语阅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纵向。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发展、靠近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学习者的阅读模式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变化的、分阶段侧重 的。
A: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对孩子一点儿耐心也没有。
B:你总是乌鸦落在猪背上,只看见别人黑。
A:你跟我走吧,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
B:我不能跟你走,我已经是他的人了。
一个年轻的女护士夜里查病房,看见一个肝病病人偷着喝酒。走过去对病 人小声说:“小心肝儿!”那个病人微笑着回答:“小宝贝儿!”
(2)习俗文化:习俗文化指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人际关系、政府运作等。
对初学者来说,因为受词汇、语法等语言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采用自下而上 的阅读模式,阅读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而进行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扎 实的语言能力为目的,加强词汇、语法的教学。
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阅读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语 言技巧,而且包括获取交际信息、丰富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等。阅读的模式既可能是自下而 上的,也可能是交叉进行的。教学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为主,注重培 养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甚至包括语篇思维能力等。
浅蓝色的毛衣。
三)理解速度训练
1.模糊阅读(猜测词义、句义和语段、语篇的主要意思)
2.检索阅读(任务教学)
三、方法
韦斯特在阅读课程中从头到尾都要求学生积极活动,新法读本内容有趣、 编排巧妙,在上课时又有严格的操作程序,是学生一边读一边做练习,逐渐从 阅读中学会阅读。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阅读法可分为精度和泛读。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法
1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法简析
摘要: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感知文字符号,从中获取信息的复杂心理过程。阅 读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它是学生增加可理解输入, 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扩展并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 获得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阅读法的教学目的、重点以及方 法。
这种事了了就了了。
三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将有一股冷空气移过本市
发展中国家用电器的生产规模。
发展中国家用电量低于发达国家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理解长句、难句
(1)长句
一个十二、三岁戴着红领巾长得很清秀的女孩正从马路对面匆匆忙 忙地向我这儿走来。
我的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姐姐前几天给我的孩子寄来了一件她亲手打的
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4)利用词的反义关系,如:
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胖—瘦、远—近等等。
培养对语言输入进行理解的能力,掌握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要理解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要找出句子里的施事和受事的关系。
汉语基本的施、受事的顺序是:施——动——受。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
功能不一一对称,汉语没有格的变化,施受事关系的位置变化通常没有语法标 记。汉语中施受事关系除了可用“施——动——受”的格式表示外,其他格式也 很常见,如:
受——
施——
动:饭我吃过了。
施——
受——
动:我饭吃过了。
“施—
—受—
—动”的格式还有变体,如
“我把饭吃完了。”(把字句)
“饭吃过了”(省略施事的意义被动句)
掌握了词语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1)交际文化:指在语言交际中容易产生误解的文化因素。
A:明天我请你吃饭吧。B:那多不好意思啊。
阅读法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韦斯特(M.west)在印度从事英语教学时所创立,又称韦斯特新法。是一种直接通过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 的教学法法。
韦斯特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使因此相对 的放松口语教学也是应该的。韦斯特认为阅读就是基础。应当通过阅读学会阅 读,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3)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 二)理解准确性训练
1.识别字词
(1)识别形近字
千、干、于
力、刀、刁
儿、几、九
工、土、士
己、已、巳
(2)识别生词
养病、救火、晒太阳、吃食堂、打扫卫生、喝西北风
不三不四、人山人海、胸有成竹、对牛弹琴、三阳开泰
有文章、手头紧、成了泡影、门儿都没有、心里直打鼓
.识别意群
拿出芭蕉扇扇扇。
(一)“自下而上”模式(字—词—句—段—篇练习法)(Bottom-up
Model)该模式认为,阅读是从字、词的辨认开始,经过词语所表达的信息的组合 完成阅读活动。这一模式把阅读看做是一个“解码”的过程。
1.汉字
2.词汇
3.句子
4.语段
5.语篇
二)“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
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以及社 会、文化、专业等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少量的语言提示进行预 测、推断,并随着阅读活动的进行加以验证和修改,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 作者所传递的信息。
1)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在上下文或插图的帮助下直接理解阅读内容。
(2)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语法,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悉的语 法项目进行归纳。
3)词汇在对上下文的掌握中自然吸收,而非脱离课文讲解、翻译或死记
硬背
4)控制词汇、精选词汇,用现代常用词代替过时的书面语,分散生词,
把生词限定在50:1,即50个词中才出现一个生词,生词出现在同一篇课文中不 得少于3次。
车—电车、汽车、火车、车票、车厢⋯⋯
电—电灯、电话、电视、电影、电报⋯⋯
衣—毛衣、衬衣、大衣、雨衣、衣服⋯⋯
(2)利用词的语义场扩展新词,如表示家庭关系的语义场:爸爸、妈妈、姐 姐、妹妹、哥哥、弟弟;表示体育运动的意义场:跑步、打球、游泳、比赛、 操场、锻炼等。
(3)利用汉语特殊的思维方法学习新词,如: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三)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阅读既不完全是“自下而上”,也不仅仅是“自上而下”。阅读实际上是一个多种 语言知识,包括字、词汇、语法、语义等知识以及各种背景知识的复杂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培养学生“自下而上”的阅读机能,如准确、快 速识别词汇和语法结构,另一方面也要训练学生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机能,如 对所读材料作整体上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词语解码
(二)横向。
1.提高语言知识水平 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如果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欠缺,就会 造成 “自下而上 ”的阅读方式受阻,也就谈不上 “相互作用 ”和“双向交流 ”的阅读活动。只有 达到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学习者才能与文本发生意义上的联系。
2.扩大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不是一个单纯吸收信息的消极过程,而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 识,结合文字信息进行理解的积极过程。因此,影响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语言知识 外,还有非语言知识。因此文章读不懂或理解错误不应完全归咎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 不够、句子结构不懂等,而有可能是学习者背景知识的欠缺,从而导致文本理解错误或困 难。
2)中等阶段“读”的教学目标
能基本读懂一定工作范围内的应用文、一般性科普文章、新闻报道、大学入 系的基础课程教材等。速度为120-150字/分。具有跳跃障碍,了解大意,查 找信息,吸收新词语的能力。
3)高等阶段“读”的教学目标
能读懂生词不超过4%、内容较为复杂、语言结构较难的原文,并能较为准 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定范围内的工作文件和报刊 上的一般性文章;有较强的快速阅读和查找信息的能力,阅读速度为200-260
查阅—略读—通读—细读练习法
1.查阅
2.略读
3.通读
4.细读
2、泛读课
A、理论基础:(1)泛读的本质特点——快速浏览、猜测和跳跃;(2)影响 泛读的相关因素;(3)泛读教学的原则——材料的合适性、时间的限定性、教 学的节奏性
B、教学要点:(1)试读为主;(2)问题设计;(3)背景导入;(4)讨论
C、操作方法:(1)指导猜测;(2)指导跳跃;(3)指导答题
(4)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阅读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教师是这一 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其作用是辅助性的。阅读是学生主动的、独立的活
动,不能也不应由教师包办代替。
二、阅读课Leabharlann 点(一)积累知识,增加大脑中有关目的语的经验成分
1.认读汉字词语,扩大词汇量(理解)
(1)利用汉语的构词法。汉语的基本词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比如:
一、教学目的目标及原则
(1)培养学生理解话语或文本提供的所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进而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教学目标
1)初等阶段“读”的教学目标
能根据汉语拼音比较准确地读出汉字的读音,能借助词典阅读已学词汇占
80%以上的文章,准确概括出文章的意思;在无词典的情况下,能克服非关键 性文字障碍,理解已学词汇占90%以上的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速度达到90-110字/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