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育中学高一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
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
”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
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
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
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
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
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
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
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
这种心无旁...........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w.ù、悬梁刺股、卧薪尝胆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
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_______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
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
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
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
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
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
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
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
”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
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
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1.文中空格处应该填入的中国古代著名人物是__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的《___________》,其中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阅读文中加点处的词语,完成:(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这个汉字——心无旁wù()_________________(2)作者用“悬梁刺股、卧薪尝胆”这两个成语,借中国古代苏秦、孙敬和________等人的典故,烘托了玛丽·居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取精神”。
3.文中用莫泊桑《项链》中的名言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观点,并借以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提到“一位母亲”刚上初中的女儿,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分)有人说,居里夫人投身于学习和工作固然令人敬佩,但她不懂得享受人生,品味生活,付出的代价太大,你赞成者这种说法吗?(80字左右)(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芦苇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
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
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
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
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
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
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
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
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
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
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
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
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
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
一位哲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思想使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
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
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
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
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7期)6.第③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7.根据对上下文的文意理解,给第④段的空格处,补写出一句话:8.第⑤段《诗经•蒹葭》中诗句的引用,既写了芦苇的之美,更体现出作者已把她看成诉说衷情的对象。
9.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运用“兴”的手法。
B.文章的首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是为了突出芦苇的顽强,展现其英勇不屈的气节。
C.文中多次写到了“父亲”。
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主要是让读者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和“我”的幼稚。
D.文章的结尾内蕴丰厚,“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同时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品格。
F.缘于象征手法的运用,芦苇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情感,有了灵性。
文章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而深厚。
10. 根据文意,为芦苇写一段说明性的简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完成下列名句填空。
(任选8空)11.(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6)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月照花林皆似霰。
(8)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
(9)不堪玄鬓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
子衿①《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下文的“佩”,指佩玉。
②嗣音:传音讯。
③挑兮达兮,往来轻疾貌。
④城阙,城正面夹门两旁的楼。
1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这部分多是民间歌谣,和屈原的______________并称为“”。
《诗经》开创了我国 _______文学传统的先河。
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常采用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13.翻译划线的诗句。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简要赏析本诗的主人公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