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教养》实用课件

《论教养》实用课件


可以给读者一个对照,明白这些现象就是“无教养”的表现,
让读者对“教养”有更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谈“有教养”就显
得顺理成章,不管是从认知规律还是情理上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对比论证。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 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 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3.分析本文作为议论文在论述上的特点。
【附庸风雅】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
地位或依赖的关系;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
《大雅》《小雅》,借以形容风流,儒雅。泛指为了装点
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扭捏(niǔ niē)作态: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
样子。扭捏,羞惭的样子。
(边读边在书上作勾画批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自吹自擂 (lé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 (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 (tíng) 贸然 (mào) 涵养(hán) 汲取 (jí) 遵循 (xún)
尴尬(gān gà)
词语解释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kè)守】严格遵守。 【箴(zhēn)言】劝诫的话。 【彬彬(bīn)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憎
智慧,是融合了善良的聪明。缺乏善良因素的精明是圆滑。圆滑 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惩罚圆滑者本人。要知道 圆滑随时需要掩饰,而智慧却是坦诚可靠的。智慧,从不欺骗别人, 首先是不欺骗智慧者本人,智慧给智慧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名声和长久 的幸运,可靠的幸福,还有良心的平静。这种良心的平静在一个人的 晚年比什么东西都更加珍贵。
5.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6.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表现?
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7.5-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
利哈乔夫
利哈乔夫(1906—1999),苏 联学者、作家。是具 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 良心”。著作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 他的祖国,成 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字词正音
恪守(kè)
允诺(yǔn)
箴言 (zhēn)
妨碍 (ài)
“细微处见高远”、“青春与毕生”、“择善而从最重要”,是我谈 过的三个命题。能否用一个词对三个命题加以概括呢?能。这个词就 是:诚实!对重大原则保持诚实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对纯 洁无瑕的青春要诚实,对祖国要诚实,对家乡要诚实,对自己的家庭、 朋友、城市和人民要诚实。诚实,归根结底,是对真理——没有矫饰 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保持诚实。
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对文明的表现和“有教养”的要求会更高,
希望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择善而从最重要
人生最重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让善在我们的周围日益 增长。而所谓善——首先指的是所有人的幸福。构成幸福的因素很多, 生活不断地向人们提出任务,每次都必须妥善解决。可以通过细小的 事情施惠于人,可以思考重大的善行义举,但大事小事不可分割。我 曾经说过,许多事情是从小处做起,是从孩提时代开始,是在亲人们 中间萌生的。 儿童爱自己的父母,爱兄弟姊妹,爱自己的家庭房舍。爱的范围 不断扩大,依恋之情逐渐扩展到学校、村庄、城市,直至自己的祖国, 这已经完全是一种博大深厚的情感了,虽然这情感不能就此止步,还 应当继续发扬光大,把人真正地作为人来热爱。要做爱国主义者,不 做民族主义者。你爱自己的家庭,没有必要仇恨别人的家庭;你是爱 国主义者,没有必要仇视别的民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存在深 刻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对自己祖国的爱,而后者,强调的是对所 有其他民族的恨。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
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
我感觉。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外在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
础。
二、文本精读
文章的第2段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的教养”的剖 析。
阅读3-12自然段,思考:
1.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要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一个男人在外面和在家里的不同表现, 具体写出了这个男人在教养上的缺陷。 2.第十段“愚蠢到了极点!”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无教养”之人的厌恶之情。 3.第十二段引用谚语,有何作用?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阅读13-18自然段,思考:
1.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读的修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
仪态。“教养”是“风度”的内在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
表现。
2.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
一.整体感知
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 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 仅是表象。
4.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
7.阅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 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写法探究
1.文章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在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司空见惯,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
边,甚至是自己身上。作者直接将“无教养”的例子列举出来,
畅所欲言
1.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
教养的人。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恨或畏惧而又愤恨。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大发雷霆】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
【自吹自擂】 擂,打鼓。意为自己吹喇叭,自己 打鼓。借以比喻自我吹嘘。
【疲惫不堪】疲惫,形容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 受。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出自善良愿望的远大志向从小事开始——愿自己的亲人幸福,这一 愿望逐步扩大,就包括了范围更加广阔的内容。这有点像水面上的涟 漪。水面的圆形波纹一圈一圈向外荡漾,波及越远渐趋微弱。而爱与 友情逐渐增长,扩展到许多方面,却能不断获得新的力量,变得更加 崇高,而站在爱与友情中心的人——则变得更加明智。爱,不应该是 无意识的;爱,需要理智。这意味着,爱必须结合一种能力,那就是 善于发现缺陷,善于向缺陷进行斗争,对待你所喜爱的人是这样,对 待周围其他的人也应该如此。爱,必须同智慧结合,必须善于明辨什 么是必要的应酬,什么是无聊和虚伪。爱,不能是盲目的。盲目的亢 奋(这种情感甚至不能叫作爱)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凡事总爱激动兴 奋的母亲,一味夸奖娇惯她的孩子,可能养育出一个精神残缺的畸形 儿。对于日尔曼的盲目亢奋,导致了纳粹主义(“日尔曼高于一切!” 是德国沙文主义歌曲的一句歌词);对于意大利的盲目亢奋——导致了 法西斯主义的诞生。
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4.第十五段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连续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对“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 的思考。 5.从16段可以看出,“优雅”和“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有教养”才能养成“优雅风度”。 6.第17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这么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 突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是“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便于读者和 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
作者在论述“教养”这一论题中,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众多的事
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列举的事例典型、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文章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的本身到剖析教养的
表现,贯穿作者对教养的观点:尊重。
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 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 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 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已经步入智能时代,在物质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