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的教育思考
一、哲学与儿童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求……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可见,哲学是一个体现自由追问、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精神的思想活动。
自从卢梭“发现儿童”以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个体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
儿童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儿童的世界有其独立自主性,儿童有其自己的思想,并蕴含着新鲜、好奇、困惑等趣味的意味。
蒙田认为”人们把哲学说成是小孩子无法懂得的一门大学问,把它描绘成面带愁容、愁眉苦脸的可怕样子,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是谁给它带上了这么一副假面具的?其实它成天是乐呵呵的,活泼的,而且,依我说,还有点调皮呢”。
雅斯贝尔斯也曾说过“哲学思想永远只能根源于自由的创造,并且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他的哲学创造,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察赋。
我们常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妙的话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自身蕴含着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哲学意味。
哲学与儿童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儿童是一个哲学家。
儿童哲学彰显着哲学的思想特性。
二、儿童哲学是什么
被称为美国儿童哲学之父的李普曼认为儿童哲学为“儿童开始的哲学”,即“给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其实是强调与儿童相关的促进儿童逻辑能力和技巧的哲学训练,让儿童学习哲学。
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的儿童哲学观是“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0f children),认为儿童哲学开始于儿童生活中的困惑、好奇和质疑。
他的儿童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与幼童》这本书中,认为儿童言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哲学意味。
刘晓东在《儿童教育新论》中认为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问题、探究、领悟也包括他们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哲学主要是儿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探寻问题,这其中儿童言语、儿童思想、儿童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儿童天然的好奇和质疑精神,儿童哲学与儿童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三、儿童哲学的典型存在形式:儿童问题和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其生活中,尤其是在家里,儿童总是自由的发问,提出很多的问题,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成人一般无法提出的问题,而且他们提出的问题,成人一般都难以回答,而这些问题都自然的触及到了哲学,具有丰富的哲学意味。
如“我是什么”,“世界上第一个人是谁生的”,“怎样才能知道我现在醒着,不是在梦里?”等等。
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就收集了大量发
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富有哲学意味的儿童问题及儿童与成人之间同
样含有哲学意味的对话。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故事、童话、儿童推理小说都蕴含着大量的儿童哲学。
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创作儿童故事的作家是对儿童思考、儿童哲学最敏感的人,并列举了一些含有“意志力”、“欲望”、“克制”等哲学思考的儿童故事。
李普曼编写的儿童推理小说《哲学教室》让儿童自由讨论哲学概念和逻辑规则,对儿童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但是以这些小说为教材的课程只注重了儿童思想过程中形式推理这一方面,而未注意到儿童思想过程中的实在内容。
但是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伟大的作品注意到了儿童认识和思想的特点,情节生动奇异,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深刻的话语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现出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儿童探寻智慧的愿望,能很好的表现和展示儿童思维的生动和思想的丰富,是儿童哲学存在的典型形式。
四、儿童哲学的教育思考
儿童哲学具有重要的发展功能,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对儿童哲学进行教育思考。
李普曼的“给儿童的哲学”主要是把哲学引入到学校的课程中去,让儿童学习哲学,训练儿童的思维,但却忽视了儿童哲学思想中的实在内容。
马修斯的“儿童的哲学”主要认为哲学是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应该去欣赏儿童,向儿童学习。
他们两人的研究在不同角度上让我们认识到儿童哲学彰显着哲学的思想特性,饱含着儿童的好
奇心、探索欲、自由创造性和思维发展性。
儿童哲学的教育思考实际上就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文化,尤其是儿童天马行空的问题和好奇心等的美好品质,倡导成人与儿童的平等对话。
儿童哲学的教育思考就应该从这些出发,反对生硬的灌输式教育,儿童哲学教育应该在一种和谐、关爱的教育环境中去寻觅、去实践。
首先要对儿童哲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哲学并不是成人的专属,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哲学家,并且与成人的哲学相去并非甚远。
其次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和尊重儿童的哲学,对儿童哲学的发生具有敏感性。
儿童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他是一个智慧的发问者,而且儿童是在天真的思考游戏、惊奇的问题探寻中天然地触及哲学思想的通道---。
对儿童的看似“想入非非”的幻想问题,尤其是家长不要感到不耐烦,这种不耐烦也许就会扼杀了儿童的探索和求知欲,而是要耐心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和他们一起探索,保护好儿童天然的哲学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同时要尊重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文化、尊重儿童的精神生活、尊重儿童的游戏等,这些都是儿童哲学发生的良好环境,能够帮助儿童发现自己、实现自我探求智慧的追求,并寻觅到自己世界的一种生命力。
再次应该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中散现着大量的儿童哲学的意趣,尤其是一些带有疑问、探险、推理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幻想、奇异、冒险等儿童喜爱和乐于接受的内容,
并且这些内容是对深刻的“欲望、节制、公正”等的生动表达,儿童可以通过故事来理解和表达自己对成人常用的这些词句的思考,儿童的思考与成人的相差并不远。
儿童通过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其开动脑筋、探求智慧、生动思维、丰富思想。
最后,重视儿童与成人的平等对话。
所谓对话是双方的活动,不是一方带动另一方,双方就一个问题共同探求,在探求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双方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因此,成人与儿童的对话首先就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成人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对儿童多交流,让儿童自由的表达,对儿童的问题不能强行给予成人的答案,要与儿童共同探讨,一起追寻真理,相互启发着促进儿童思维的清晰和提高其探求智慧的热情。
总之,儿童哲学的教育思考就是尊重儿童、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儿童哲学,保护和倾听儿童的“想入非非”,倡导成人与儿童的平等对话,让儿童拥有一个彰显自由探索意味的哲学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