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复习课件

《六国论》复习课件


• 1、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 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 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 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 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 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 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诗意地生活》) • 2、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 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 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 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 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 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 历史本像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 到了生命的价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 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士兵,军队)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3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5、左右欲兵之 (用兵器杀人)
4.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此言得之。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国也。 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 1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势:形势。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为:被。 劫:胁迫,挟持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 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日:一天天,名作状。为1:治理。
月:一月月,名作状 无:通“勿”,不要
终:最后。
迁灭:灭亡。 继:随着、跟随 迁:改变。
……也:判断句 与:结交、亲附。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 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 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免:幸免。 始:开始,起初。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 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 向使:以前假如。 附:亲附,依附。
犹:还。
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 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 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数、理:天数,命运。 易:轻易。 当:通“倘”,假如。 量:判断。 或:或许。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 割, 。 ! 11. ,其势弱于秦,



12.苟以天下之大,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 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苟:如果。 故事:旧例。
以:凭借。
从:追随。
是:这。
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却追随六 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课本素材应用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 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 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 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 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 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请选择一个朝代举例阐述自己 的观点。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于:跟、与。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 续击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谗:小人的坏话。 洎:等到。 而:却,连词,表 以:因为。 转折关系。 为:成为。 洎……诛:被动句。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 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 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斯:这。 以:用 始:才。 效:效果,结果。 为:作为 速:招致。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 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 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 祸患。
六 国 论
苏 洵
课前妙语珍藏
1、 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树
种李种春风。梨花开尽春又来,在心中播 撒善良的种子,我们的世界定会鲜花朵朵, 芳香弥漫。 2、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丽的音 乐是善良。”罗素说:“一切道德品质中, 善良是最重要的。”——题记 有一种光芒,始终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有一种火焰,始终跳动在古老而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一种暖流,始终奔 流在文明前进的步伐中;这便是善良。— —《善良的本性》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â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áng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兵:兵器。 1.非兵不利 善:恰当,得法。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原因。 或:有人。 6.或曰 7.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率:都,皆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因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以后。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弥、愈:更加。
颠覆:国家灭亡。 固:本来。
得:得当,适宜。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则秦 。子孙 。
4.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
5.古人云:“ 灭。”此言得之。 , ,薪不尽,火不 , ,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齐人未尝赂秦, 8.呜呼! ,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则胜负之数,
,何哉?

,并力西向,则吾 , ,或未易量。
以:而。结果连词,以致
为2:被。
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 割让,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夫:句首发语词。 而:却。
势:势力,力量。
于:比。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 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 势。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则:那么 5.则秦之所大欲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7.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8.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9.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以:相当于“而”。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 举:拿。以:来。 予:给。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 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 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注 意 字 音
赂lù秦 率shuài赂秦耶yã 思厥juã先祖父 无厌 yàn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复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的文言实 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和重点语段 的背诵 3、学习将课文中的素材用于自己的 作文写作中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 2. ,暴霜露,斩荆棘, 视之不甚惜, , 。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 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慧和国力。 处:处在。 革灭:消灭。 诚:实在。
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 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 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 已。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 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以:用。 封:封赏。
事:侍奉。
并力:合力。 下:吞下。名词作动词。 恐:恐怕。 咽:咽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