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说明

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说明

**村庄建设整治规划说明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目的深化镇村布局规划的内容,进一步为村庄的具体改造、整治、实施做出详细的规划指导。

二、规划依据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5)29号文件》2、《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试行)3、《****镇村镇布局规划》4、《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5、相关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三、规划范围本规划是沟上行政村中的沟上自然村,村庄建设用地32.9公顷,四、规划目的1、规划以整治为主,新建为辅。

2、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村庄的积聚能力。

3、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4、突出地方特色、乡村风情、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第二章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沟上行政村位于**镇南部1.5公里处,距徐州市东郊40公里。

西边与该镇彭楼邱庄搭界,西北角紧靠京杭大运河,东临铜山县太山镇,北临310国道,南靠徐连一级公路和霍连高速公路。

沟上自然村位于沟上行政村西部,与单庄、姚庄隔双塔公路相望。

二、道路交通情况1、对外交通陆上交通主要是双塔公路,向北通往**镇,向南通往大许镇;京杭大运河是水运的主航道,过往船只频繁,建有水旱码头。

2、村内交通情况村里主干道为水泥路,宽5米,路面平整,两边布有排水沟,但是,村民的生活垃圾,给排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村内其余路面大多为土路,路面质量较差,无排水设施,雨天会有大量积水。

三、人口情况沟上自然村2005年末总户数为425户,总人口为1360人。

自2001年以来,**人口总数基本保持稳定。

村里的老年人较多,呈老龄化趋势。

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但村民78%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四、产业结构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全村收入百分之九十以上。

种植作物主要是水稻、冬小麦、大蒜、白杨树等。

村内养殖业较为发达,有村办养鸡场,养猪场,鱼塘等。

但近年来养殖业效益下降,稍有衰退。

在村的南部是工业园区,已颇具规模,主要以木业加工为主。

企业工厂职工大多是本地的村民。

五、房屋现状**整体布局比较零散,村内空地较多,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

从整体住宅状况来看,沿道路两侧住宅较好,村庄内部的较差。

村内房屋以一层平房为主,占73%,质量较好;二层楼房占17%,质量一般;其余的是土石房,是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建造,现在大多已成危房。

村民住房面积80-120平方米的占45%,住房面积120—200平方米的占47%。

70%以上的村民住宅的厕所都是在房屋外垒砌一个1—2平方米的旱厕,使用不是很方便。

公共设施村内原有小学已经搬至**镇,无幼儿园、托儿所,教育设施缺乏。

村委会已建有多年,为二层小楼,状况一般。

村卫生所占地几十平方米,规模较小,医疗条件较差,设施不齐全。

敬老院与村内冷库相邻,房屋年久失修。

商业服务设施方面,小卖部、小餐馆各有两家,基本能满足村民需要。

没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七、基础设施水:生活用水主要是井水,无自来水。

明沟排水,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

电: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

通讯:个别家庭装有电话。

手机、小灵通等网络已铺设,信号灵敏。

燃料:以秸杆为主。

垃圾: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筑生活垃圾主要随地堆放或填埋,秸秆焚烧,污水就地倾倒。

八、绿化环境绿化:主要是农田、种植白杨树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

环境:村内有许多水塘,除部分养鱼外,其它都没有很好的处理,有的甚至扔有不少垃圾。

另外,由于养殖户比较多,村内不少地方都有各种难闻的味道。

第三章调查问卷整理一、村民收入与生活情况从调查得知,被调查村民中59%的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绝大多数村民家庭的月平均消费在500元以下,71%的村民收入来源于务农和养殖。

二、村民居住水平在被调查村民中,村民对现有的住房条件29%满意,37%一般,34%不满意。

86%的村民近几年翻修或新建住房的理由是年青人结婚分家。

目前建一幢房屋大多需要50000元以上。

村民新建住宅40%愿意在原地,59%愿意在新的居民点。

村民新建住宅79%选择独院楼房。

村民新建住宅面积23%选择100-150平米,38%选择150-180平米,30%选择180-200平米。

67%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必须考虑农机具的存放。

54%的村民认为新建住宅应适当考虑家庭养殖。

三、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72%的村民对村内教育设施非常不满意。

对卫生条件和商业设施60%的村民满意程度为一般。

对村内道路40%的村民不满意,30%的村民满意程度为一般。

29%的村民不愿意安装自来水,67%的村民视价格而定。

56%的村民对是否采用洁净型厕所感到无所谓。

53%的村民愿意采用集中养殖。

67%的村民对是否采用沼气作燃料的看法是视价格而定。

四、规划建设中值得重视的问题1、村庄结构急需调理,对新建建筑应加以控制,以使其排列有序。

2、充分利用村中现有的水塘,改善村容村貌。

3、建立集中的垃圾回收点,改善村庄的卫生状况。

4、改善村中道路。

第四章规划布局一、村庄建设类型通过对村庄现状特点和上位规划的分析,规划确定、村为“苏北城镇规划区范围外的整治型村庄”。

二、规划要求1、因地制宜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2、努力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节约建设村庄、节约利用能源。

3、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健康生活。

4、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和乡村风情;5、村庄居住模式以二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

三、规划措施1、结合村庄现状建筑质量情况,因地制宜的翻建或新建住宅;2、拆除新建原有建筑质量较差的村委会、卫生所、商店、敬老院等,增加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3、梳理现状道路,实现道路硬质化;4、以300米为半径设置公共厕所;5、以70米为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6、因地制宜的安排集中养殖场;7、以政府拨款每户1000元,村民出资1000元的形式每户兴建沼气池;四、规划思路确定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思路为:村庄用地的集聚、村庄面貌的整治。

1、村庄用地的集聚以村内主干道为中轴线,引导外围零散住户向中心集聚,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

2、村庄面貌的整治村庄面貌的整治包括住宅空间整治和村庄环境整治两方面。

村庄住宅空间整治主要从保留、搬迁、翻建、新建四个角度对村庄住宅进行整理,形成村庄有序的空间脉络和富有特色的住宅建筑风貌;从“一池三改”入手,兴建沼气池,改造厕所、厨房、家庭养殖。

整治村庄环境主要从村庄道路、村庄内部空间和村庄环境卫生入手,以“六清六建"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即清理路障,建设硬质化村庄道路;清理垃圾,建设垃圾收集装置;清理粪便,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清理秸秆,建立沼气池;清理河道,建立雨水排放系统;清理乱搭乱建,建设村中果林。

五、村庄布局保留现在的村庄格局,即沿道路两旁布置建筑。

两片区域各自相对集聚,中间以新建的住宅和公建相连。

综合考虑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的功能要求,环境要求与特色要求,形成由“公共服务中心、休闲绿化广场、居住生活组团”有机构成的功能结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和规划整合。

1、道路交通村庄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组团道路和宅前道路四级。

村庄主干道路面宽10米,建筑控制线20米;次干道宽7米,建筑控制线10米;组团道路宽5米,建筑控制线7米;宅前路宽度为3米。

在村口,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少量停车场地。

2、公共服务设施依据村庄的人口规模,规划公共设施内容主要有:村委会、卫生所、活动中心、敬老院、幼儿园。

公共设施可与部分商业金融设施相组合,建成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与村口共同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

村庄内部按需求分散设置日用百货店。

3、绿化景观据苏北村民的生活习惯,结合建筑的组织,做好绿化美化规划,丰富景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因地制宜布置住宅建筑,在建筑山墙与道路之间规划块状绿地,休闲场地,并布置健身设施,适当增加四季树木的种植,通过道路向居住组团内部延伸渗透,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符合休闲需求的多样化绿色场地。

形成颇具苏北特色的开敞空间,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1)增加村庄主要路两侧绿化和休闲广场,增加树木种植及广场照明,结合村庄人口增设村标及建筑小品。

(2)结合活动中心、村委会等兴建文化广场,广场在满足绿化景观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地面铺装、配置阅报栏、灯具、座椅及健身游戏器材等完善公共活动场所功能,设置乒乓球和台球活动区。

(3)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及闲置宅基地,选择合适位置将其改造为街头休闲绿地,以方便村民就近使用,休闲场地由绿地、硬质铺地和小品构成,如树池、坐凳、儿童滑梯、攀爬架、沙坑等作为供人们驻足休闲、聚会交流的空间。

(4)增加主要道路特别是景观道路两侧的绿化,整理电力电讯线缆,配置亮化照明设施。

树种配置充分采用乡土树种,以增加成活率并降低成本。

可选择核桃、柿子、杨树、桧柏(常绿)、丁香、连翘、月季等。

(5)鼓励村民对房前屋后的空地及庭院内进行绿化。

(6)因地制宜的将零散的养殖业用地集中布置,并与居住建筑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

六、住宅建设1、住宅建设原则以建设二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建筑空间整齐,建筑形体简洁实用,同时通过住宅建设引导村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住宅建筑设计住宅设计延续了当地农民的聚居生活方式,以三代居为主,适应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

体现前院后宅的基本生活模式,以院落空间为主线,四周布置功能空间。

前院以种植为主,考虑到用地紧张,院落空间设计小中见大,集中布置了小块菜地,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

农机具停放和局部的灌木绿化。

沿一侧围墙布置厨房,粮仓,卫生间,使辅助用房相对集中,利于使用和节省空间。

厨房、厕所与沼气池结合。

围墙局部漏空,利于院落通风和增加建筑美观。

居住空间以堂屋为中心,将其置于农居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两侧为配房,多为卧室。

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在堂屋入口处布置老年人卧室,二层作为主要居住空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储藏间及客厅,使得几代人共居并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如资金不足,可考虑分期设计,分层分期设计,灵活施工。

底层均设计有卧室,堂屋,厨房,卫生间,储粮间,功能基本完整,可以单独使用。

二层可以后期施工。

尽量使用本地材料,平面规整,尽可能的降低建造成本。

屋面以坡屋面为主,在减低成本的同时,在保温和防水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立面体现当地农居的特色,以硬山墙为主,整坡屋面,南立面开大窗户,不做过多修饰,局部为透空走廊,东,西,北立面为高窗,扁窗,以满足农民的使用安全要求和私密性。

墙面材料为涂料,勒脚处为面砖饰面,简洁明快。

第五章基础设施规划一、给水工程供水:村庄近期还是采用地下水给水,远期将连接**镇水厂,沿村旁252省道引入,建设环形自来水管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