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Apr 2008第27卷第4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 27No 4康德审美批判力美的分析及其影响李天铭(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审美判断;美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4-0012-03收稿日期:2007-12-20作者简介:李天铭(1983-),男,广西玉林人,200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连接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过渡。
判断力批判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审美判断力批判,一部分是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力批判体现了康德的美学观,研究康德美学,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挖掘他的审美判断力批判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美的分析。
理解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首先要理解康德的!判断力∀的概念。
所谓!判断力∀,是一种精神机能,即判断的功能或能力。
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或精神有三种能力,即认识的能力、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和欲望能力。
与此相适应,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三种,即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康德指出:!一般判断力是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
如果普遍的东西(规则、原则、规律)被给予了,那么把特殊归摄于他们之下的那个判断力就是规定性的。
但如果只有特殊被给予了,判断力必须为此去寻求普遍,那么这种判断力就只是反思的。
∀[1]康德根据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把判断力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
规定的判断力属于知识判断,它是认识某一特殊事物是否从属于某一普遍规律的能力。
如!这朵花是红的∀,!这朵花∀是个别的、特殊的,!红∀是一种普遍的属性。
一般来说,我们已经明确了!红∀这种属性的意义,然后寻找!这朵花∀是否从属于这个普遍概念之下。
而!反思的判断力∀则是从特殊的事物出发去寻求普遍规律的能力。
譬如,!这朵花是美的∀,!美∀这个概念并不是!决断性∀的,因而它是不!确定∀的。
必须从!这朵花∀身上去寻找!美∀的!判断∀。
康德认为,!反思的判断力∀能够把知性(理论理性即认识)和理性(实践理性即伦理)联合起来,既略带知性的性质,也略带理性的性质,但又不同于知性和理性。
康德认为!反思的判断力∀有一个先验原则,那就是自然的合目的性。
!那么判断力的原则就自然界从属于一般经验性规律的那些物的形式而言,就叫做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
∀[1]这种自然的合目的性,即把自然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不能从自然本身中找到经验的实证,并不是自然对象中所客观具有的,而只是人们为了认识自然所必须采取的一种主观的先验原理,是认识自然的主观上的前提条件。
它只是把对象设想为有目的,并不是肯定对象自身确有目的。
自然合目的性作为沟通知性(认识)和理性(道德)两大领域的一种引导规范的先验原理,又正是从现象到本体、从自然到人(伦理)的一种过渡[2]。
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就属于!反思的判断∀。
审美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鉴赏。
在康德看来,尽管审美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判断,但由于在鉴赏判断中总还是含有与知性的某种关系,所以可以运用 纯粹理性批判 中知性的四范畴(质、量、关系、模态)来考察审美判断力,进行美的分析。
在美的分析中,康德通过四个契机对美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按照!质∀来看,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
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
康德区分了三#12#种不同的愉悦,一种是感官的愉悦,即!快适∀;一种是纯粹审美的愉悦,即!美∀;一种是道德的愉悦,即!善∀。
康德指出,在这三种愉悦方式中唯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是无利害和自由的愉悦。
快适是使爱好或欲望得到满足的东西,它是动物的体验,也是人的体验;善是评价的对象,它是那种被给予客观价值的东西,它和所有的理性存在有关。
在康德那里,质的范畴涉及到认识对象的存在,即这个对象是实在的,不实在的,或者是不确定的。
在康德看来,感官的愉悦和道德的愉悦都与对象的存在有关,审美愉悦或不悦,只与对象的形式有关。
康德认为,任何独立于人之外的所谓真实客体,本身都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一个审美对象不在审美活动之前就预先存在,而只是被主体的审美活动构造出来的。
他通过鉴赏对象成为主观的,切断了美和客观世界的最后联系,排除了关于真实存在的确定,排除了对于所谓的!客观真实的∀对象的关心。
即如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所说的:!对象的实在对审美经验实感来说并不是必要的。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喜不喜欢一件东西也不取决于这种实在,因为这种实在作为感觉对象某一时刻的存在根本不影响我们的审美愉悦或审美反感。
∀[3]康德由此认定,审美乃是超越了任何利害(包括道德的和生物的)关系,对对象存在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
康德对于快适、美和善的分析,把审美愉悦与感官上和道德上的愉悦区分开来,纠正了英国经验派和德国理性派两大美学思潮的偏颇(前者把美感混同于快感,后者把美感混同于善),在西方美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也确实抓住了美和美感所具有的直接超出利害关系的这个特点的某些方面。
但是康德把美和利害关系完全割裂、对立起来,就导致了!纯美∀和!纯艺术∀的倾向,这对后来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宗白华先生认为,康德的这种形而上学的分剖直接导致了审美与生活实践、艺术与政治活动的割离,为阉割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思想性的现代反动美学打下了基础。
康德美的分析第二点是从!量∀来看,主要是指美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既然是非功利的,它必然要求对每一个人都有效,即审美判断!带有一种普遍性的、即对每个人有效的审美的量∀。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不同于逻辑认识中概念认识的普遍有效性,后者的普遍有效性是客观的,而审美的普遍有效性不是来自概念,并不要求客体具有普遍性,而只是和!主观普遍性∀的要求相联系。
正是这种主观普遍有效性,使审美作为鉴赏与感官快适的主观判断区别开来。
例如,我说!这饮料是令人愉悦的∀,这种判断是没有普遍性的,只应该说:这饮料对于我是快适的。
因为对于别人可能是不愉悦的。
审美则不同,当说!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这幅画是美的∀的时候,是要求公认其普遍有效性的。
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对象,美的普遍性的根据来自什么呢?康德认为,美的普遍性来自人的主观的!普遍赞同∀,即人的心理机能相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有共同的心意状态。
其涉及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在鉴赏判断中是判断在先还是愉悦在先,是由愉悦而判断还是由判断而愉悦。
康德认为,如果愉悦在先,由愉悦而生判断,这判断只能具有私人的有效性,只是感官感觉中的快意。
只有判断在先,由判断引起愉悦,才具有普遍性,才是审美。
因为愉悦作为一种主观心理情感,本身不能保证其普遍性,审美的普遍性只能来自判断。
但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的普遍性并不来自概念,由概念并不能导到审美,产生审美愉悦。
审美判断虽然要求普遍有效,却仍然只是人一种主观上的感性感受状态,不是由范畴、概念所直接规定的。
它是包含概念于其中却不能等同于概念活动,它是多种心理功能的共同运动的结果。
就是说,审美判断不是如一般逻辑判断那样有确定的知性范畴来规范束缚想象。
相反,它是想象力与知性处在一种协调的自由的运动中,超越感性而又离不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的概念,康德认为,这就是产生审美愉悦的原因。
康德在这里揭露了一个深刻的矛盾:审美判断既是个别的、主观的,又是具有普遍有效性,而且不是逻辑判断依赖于概念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个矛盾,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美的客观性。
把美的普遍性建立在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上,这是一种抽象人性论的主张,而且把审美判断和概念完全对立起来,也容易导致否认审美活动和艺术中的思想内容[4]。
但康德试图把感性的个别和理性的普遍结合起来,达到综合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莱布尼茨)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休谟)的目的,为现代美学家研究康德美学和现代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我国的美学家李泽厚提出了他的主体性实践美学。
美的分析第三点是从!关系∀来看,审美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美的对象是无目的的,然而又有合目的性。
所谓无目的性,指审美既与伦理、功用、欲望无关,又没有明确的逻辑认识活动,因而与任何特定的目的无关。
所谓目的性,是指对象的形式恰恰合于主体的审美功能,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因而似乎有一种合目的性。
也就是说,对象的形式完全符合人的诸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这就构成了美的合目的性。
康德强调审美判断的合目的性不涉及任何概念,只涉及对象的形式。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因而美也有!纯粹美∀(!自由美∀)和#13#!依附美∀(!附庸美∀)。
他把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的美称作自由美,如!一朵花∀、!音乐里无标题的幻想曲∀;而把以一个目的概念为前提的美称作附庸美,如!一个人的美∀、!一匹马的美∀、!一个建筑物的美∀。
在这两种美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
康德认为,只有在依存美的范围内,美的理想才得以实现。
康德把美限定在对象的形式上,成为了以后一切形式主义美学的出发点,同时又认为!依存美才是美的理想∀,又纠正自己美学的形式主义方面。
这明显暴露了其矛盾性,也正是康德美学的内在矛盾性为后代美学的发展给予的深刻的启发。
美的分析第四点是从!模态∀来看,美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
判断的!模态∀指的是判断是否带有可能性、存在性或必然性。
康德认为,对象的表象(即形象显现)都有产生愉悦的可能性,而美的东西产生愉悦却是必然的。
这种必然性不是一个理论的客观的必然性,而是一个主观的必然性,不是建立在概念和经验的基础上,而是以先天的!共同感∀为前提和条件的。
共同感是!一种情感的普遍传达性∀,这种共同感在康德那里是被假设的,但他认为有理由作这样的假设,否则,人的认识就不可能,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互相了解。
康德这种带有必然性的主观的!共同感∀,虽然是公设的,但为以后的浪漫派、现实主义和各种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都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美学理论依据[5]。
总之,在康德看来,美的特征就是:美是无功利关系的愉悦,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的对象。
所以,审美判断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是想象力的自由与知性规律的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