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康德之审美批判
摘要: 《判断力批判》中“美”是各项外延与内涵的统一, 它从美的类型、美的现象、美的层次以及两种审美判断四个方面表现了其从理论理性过渡到伦理理性的桥梁意蕴, 从而形成康德先验逻辑与经验考证, 形而上追求与人本主义道德向往之间的思想张力。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美
《判断力批判》中从“美”这个词延伸出去的概念种类繁多, 有“美”的四因说, 纯粹美、依存美、理想美、崇高美、自然美、艺术美、美的表象、美的理念等等。

这些外延共同凝聚出《判断力批判》关于“美”的内涵: 一座搭建在理论理性( 认识论) 与实践理性( 伦理学) 中的“桥梁”。

一、美的类型: 纯粹美与依存美
外延是抽象的理性思维的概括。

在研究纯粹美中, 康德关于“美”的四因说:质量、关系、范式,从四个方面逐一分析“美”的逻辑, 力图论述“美”的本质, 最能体现出其条分缕析的理性色彩。

“美”的质因, 指“美”的无利害性, “美”与事物的存在无“美”的量因从主体方面的共通感来说明美的普遍性。

关系因的“无目的的目的性”更是康德的“美”四因的核心, 前者的“无目的”指无确定的概念来述说目的, 后者的“目的性”指客观事物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

范式是传统逻辑术语, 指包涵必然, 可能之类词的逻辑推断,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用它来阐述“美“的必然性。

这些明晰的术语如果只用来解释他的纯粹美, 的确是严谨、晓畅。

但用来理解他的依存美、理想美就会使人模糊了, 而这些就需要我们对“美”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内涵是无限、丰富的, 既有述说的多性, 含糊性, 又有其意义的象征性、内聚性。

内涵的命题不是独立的, 它时刻依赖于外延的出现与表述。

康德的“美”无论呈现在怎样的外延, 时时刻刻都呈现出其“桥梁”的意蕴。

有刨根究底的逻辑惯性思维, 执着于先验研究的康德在论述美的时候, 首先力图找出美的独特内部构造, 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性。

他用美的四因说论述了形式美也就是纯粹美存在的依据, 不过康德并不想停留在此, 他坚定地滑向了依存美, 并把理想美的桂冠赐予它。

假如康德要制造的桥梁是一座铁索桥的话, 那么在几个外延中, 他已经拉起了两根铁链:纯粹美“依存美”理想美; 审美的规范观念
审美的理性观念。

对纯粹美的分析具有划时的意义, “美”就此在先验普遍有效性的基础上获得自身“无功利”性的特点, 有了自性、自足性可能的理论依据, 为19 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化、唯美化, 主体对客体的优越性奠定了基础。

但是, 康德对“美”的自足性的认同又没有达到后来尼采的境界( 尼采使艺术道德的地位翻了个身) , 从其对依存美、依存美中具有的理想美、审美的理性观念看来,康德的“美”至少从其目的性来讲, 还只是道德的附属物。

二、两种审美判断: “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不仅显示了客体的合目的性, 还来源于自由概念的精神情感, 这使它一方面与单纯形式的鉴赏判断, 即“美”的判断相联系, 另一方面又联系到“崇高”。

因此,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两部分: “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

美与崇高均符合纯粹美的四因: 无利害性、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必然性。

对优美的判断是判断力把想象力联系到概念的知性机能上, 对崇高的判断是判断力将想象力联系到观念的理性机能上,它们都要求人的普遍赞同, 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了先验法则之中。

在康德看来崇高似乎比美更高一筹, 因为它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和“美”的判断一样, “一个关于崇高的纯粹判断必须完全不以客体的目的规定为根据”, 崇高的观念来自于体。

此两种判断都不以对象, 而以评估对象的心意情绪为依据。

“美”的判断的心意情绪是直接的愉快性, 而崇高的心意情绪先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 但同时又产生一种愉快情感。

这种情感是感性对象激起的情感与理性相一致的愉快, 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情感。

康德要求对自然界崇高的判断需要文化修养和道德根基, 崇高的普遍性的范围比美的普遍性要狭窄, 它只能在有一定道德情感的天赋能力的主体中寻求。

此种经验性的体会又与康德的两种审美判断的先验法则相背离。

于是第三条铁链形成: “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

它是康德关于两种审美判断的先验哲学体系与经验心理分析的矛盾统一, 也是他抽象逻辑思辨与道德执拗
的理论张力的体现。

三、美的现象: 自然美与艺术美
康德区分了自然美与艺术美。

“一种自然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

”对自然美的欣赏无需依靠目的、概念, 是对纯粹美的鉴赏程序; 艺术鉴赏以概念为基础, 以目的为前提, 不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 而必须考虑艺术“自身的基础与条件”, 也就是艺术品的客观合目的性, 这种合目的性,指的是艺术品概念上的合目的性, 也就是让艺术品的“形式适合于观念”。

为了便于对艺术鉴赏的理解, 我们再看看康德对艺术的分类。

康德对艺术的分析非常细致。

他把艺术与自然、科学、手工艺作了对比: 艺术不同于自然, 因为艺术是有理性的人类的创造品; 艺术不同于科学, 它不能像科学一样被给予精确的理论说明; 艺术不同于手工艺, 艺术是自由的, 是本身使人快适的事情。

接着他又把艺术分为机械艺术、快适的艺术、美的艺术。

机械艺术是指只为生产一个确定的客体而产生的手工艺品; 快适的艺术以感官的感觉为准绳,以享乐为目的。

这两种艺术都排除在审美的艺术之外, 这里康德采取了一个鲜明的主观判断标准, 同一种物品, 如果是为了生产而出现, 或是为了享乐而出现都不能称为艺术品, 只有当它是为了单纯的审美而显现, 我们才能称之为美的艺术品, 前两者只是机械艺术和快适的艺术, 美的艺术的规则只能在主体中寻求, 即取决于主体观照对象的目的。

四、美的层次: 审美表象与审美理念
康德把客体的表象分为两种: 审美表象和逻辑表象。

逻辑表象属认识论范畴, 以对象的现有概念为基础, 在一给定的概念下把形式与主体的认识能力联系起来, 这种表象与对物的愉快情感毫无联系。

审美表象中无任何认识要素, 它的目的性是合一种主观目的, 是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审美表象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 只与纯粹形式相关; 不涉及任何概念; 最终结果是主体的愉快。

客体的审美表象经由想象力的作用, 形成超自然的审美理念( 有些书翻译成审美观念或审美意象) 。

审美理念是与一定的概念相伴随的想象力的表象, 这种概念是无法言说的、不确定的概念。

审美理念是知性与想象力之间的相互
协调, 是想象力在感性形态基础上建立的显意之象, 是审美表象与意义的结合。

诗人依据审美理念创造审美表象, “诗人敢于把不可见的存在物的理性理念, 如天福之国, 地狱之国, 永生、创世等等感性化; 或者也把虽然在经验中找得到实例的东西如死亡、忌妒和一切罪恶, 以及爱、荣誉等等, 超出经验的限制之外, 借助于在达到最大程度方面努力仿效着理性的预演的某种想象力, 而在某种完整性中使之成为可感的, 这些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任何实例的; 而这真正说来就是审美理念的能力能够以其全部程度表现于其中的那种诗艺。


尼采可谓一语中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美”的理论分析中透露他既想把真善、美的理论分析纳入自己的先验法则麾下, 形成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格局, 又难以舍弃具体分析中经验的、心理的、信仰的理论因素的矛盾。

与其把判断力批判单纯理解为科学性的理论著作, 为其中的一系列二律背反而烦恼, 不如首先把它视为文学作品, 为其中表现的人性在科学逻辑思辨与人文向往中的无奈又执著的徜徉而赞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