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宝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唐)柳宗元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

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

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

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 所愿也。

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

寺之居,于是州为高。

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

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

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

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

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

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

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

③墉:墙。

④杪:树梢。

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

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

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固B.岂C.以D.亦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1分)A22.(2分)C23.(4分)示例:借两个反问句推进议论,前一句“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由事物没有变化引出领悟其中的佛道;第二句“难道人的本性有不同吗”,显然人性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心灵被蒙蔽了,由此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开启智慧光明。

两个句式相似的反问句构成了议论层次拓展的标志性句子(或者:两个反问句既是对前面议论的追问,又自然引出深入的思考);使议论层层深入、条理分明。

24.(5分)示例:开头叙述被贬永州无处可居,栖身“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以“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来自我宽慰,为下文议论佛道人性张本。

第①段叙述因为居所昏暗,于是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室外美景得以呈现在眼前;第②段的议论由改变环境的举动类比到领悟佛道方面,希望能够有人为他开凿心灵门窗,扩大接应万物的轩廊。

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前后照应,有机结合。

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

(11分)通蔽(清)方苞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

君子则不然。

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

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

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

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

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

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

君与吾离群而索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2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2分)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A.①③⑤B. ①②④C. ②③⑥D. ②⑤⑥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2分)A.焉B.矣C.耳D.哉2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

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2分)C22.(2分)B23.(3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

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4.(4分)第②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

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已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

第②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

黄浦区(五)阅读下文,完城第21—24题。

(12分)养鱼记程颐①斋之前有石盆池。

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

支颐而观之者竟日。

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②,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

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③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

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

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

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

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

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

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

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

洿池:池塘。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欤 B.矣 C.乎 D.焉2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23.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1分)C22.(3分)答案示例: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

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

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

23.(4分)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

两次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

24.(4分)答案示例:第①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④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

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

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

参考译文:①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

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