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
这道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呆若木鸡》《楚人学舟》二则 寓言故事的寓意、主旨和现实意义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要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选文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以及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意 思是关键。
D项中“【甲】【乙】两文在写法、构思上都有相同之处, 都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以小见大,寓意 发人深省”中“有对话”分析错误。【乙】没有对话。
近年来,高职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分析 综合”,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 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 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为此, 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 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 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②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④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C.②③④⑤ D.①
③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B.②③⑤⑥
⑥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
二、曲解文意
所谓“曲解文意”,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文章某些内容故意曲解,
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馈遗秋毫无所受”“每食不过干鱼数片”“田秩 奉钱,并无所取”及“妻子饥寒,如下贫者”等,表现了 何远为官清廉的思想品质。 B.文中写何远因性格刚毅果断,为官责罚严明,所以他两 次被受罚者诬告而免除官职。 C.文中写何远在武昌的时候,嫌江水温度太高,常常掏钱 买别人井里的凉水,如果对方不收钱,就担着水还给他, 其他事也大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何远为人虚伪的一面。 D.文章在正面描写的同时也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例如 写泉陵侯渊朗一路抢掠骚扰,但进入始兴不敢侵犯一草一 木,以此来突出何远治理始兴的政绩及他的威望。
考纲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文 言 文 阅 读
文言实词 110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虚词 12
理解并翻译 文中的句子 筛选信息、 分析与综合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 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古 诗 词 鉴 赏
鉴赏形象、语 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思想内容和 作者观点态度
题型及位置 文言文阅读在浙江省高职考中的分值是15分,共5 个小题。 1-4题为选择题,放在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中, 第5题翻译放在第三部分“文字表述题”中。
【201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项是 ①数鞭辱县中佐吏 ⑤同复按治 ②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③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A.①③④⑥
②③⑥
④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C.②③④⑤ D.①
⑥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
B.②③⑤⑥
写当地军士 此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中信息的理解能力。 题干的要求是对道同刚直不阿品格的分析。答题的关键是 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选项中的句子意思,然后才能判断句子 是否表现了人物这一方面的性格。 :①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
分析综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职考文言文的文意理解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 筛选文中信息 后两题: 一是“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 XXXXXX一组是” (2012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筛选文中信息 二是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xxxxx的一项是 (2015年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三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每年都有,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 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 无中生有 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 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肃宗初,为尚书。是时 文章里并未提到 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 “陈宠揭发张林” 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 厚。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 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 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 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卒被用,而以藏 污抵罪。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 事,欲因过中之.......... (节选)
【2012年】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
①美以军候戍边,与州将追战 。 ②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 援兵不至 。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④益张旗帜, 四面大噪。 ⑤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 ⑥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 如间道掩其不意 。 A.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⑤
【2016年】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文中“其德全矣”一个“德”字,点出了本文的 主旨,本文表面上是写斗鸡,实际上是在规劝国君。 B.【甲】文通过训练斗鸡的故事,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 君王:做人要注重修炼内功,不怒自威;治国要把骄傲浮 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C.【乙】文通过楚人学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 工作,都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不断进取。 D.【甲】【乙】两文在写法、构思上都有相同之处,都有 X 有对话 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以小见大,寓意发人深 省。
1、真假混杂 2、曲解文意
3、无中生有 4、表述失度
一、
所谓“真假混杂”,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题干无关内容故意添加, 考生如不注意区别容易产生误导。
【201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项是 ①数鞭辱县中佐吏 ⑤同复按治
A.①③④⑥ ②③⑥ 与道同 无关 ①数鞭辱县中佐吏 ④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描写
信息 筛选
陷阱 解题技巧
真假混杂
1、角度 2、对象 3、概念
比对原文,删选有用信息
分析综合
陷阱
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 表述失度
1、圈出与选项对应原文内容
文意 判断
解题技巧
2、检查选项与原文是否有出入
②③⑥
④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C.②③④⑤ D.①
⑥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
B.②③⑤⑥
【2016年】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其德全矣”一个“德”字,点出了本文的 主旨,本文表面上是写斗鸡,实际上是在规劝国君。 B.【甲】文通过训练斗鸡的故事,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 君王:做人要注重修炼内功,不怒自威;治国要把骄傲浮 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C.【乙】文通过楚人学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 工作,都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不断进取。 D.【甲】【乙】两文在写法、构思上都有相同之处,都有 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以小见大,寓意发人深 省。
【甲】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 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 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 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乙】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没有对话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对事件的叙述应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 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 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 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 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2016年】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其德全矣”一个“德”字,点出了本文的 主旨,本文表面上是写斗鸡,实际上是在规劝国君。 B.【甲】文通过训练斗鸡的故事,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 君王:做人要注重修炼内功,不怒自威;治国要把骄傲浮 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C.【乙】文通过楚人学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 工作,都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不断进取。 D.【甲】【乙】两文在写法、构思上都有相同之处,都有 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以小见大,寓意发人深 省。
这道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呆若木鸡》《楚人学舟》二则 寓言故事的寓意、主旨和现实意义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要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选文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以及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意 思是关键。
【甲】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 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 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 其德全矣 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斗鸡的品质已经具备 【乙】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作战中谋略 本题在于考查学生对语段中信息的理解能力。题干的要求是对 周美这个人物“用兵谋略”的分析。答题的关键是要结合上下文 理解选项中的句子的意思,然后才能判断句子是否表现了人物 这一方面的性格。 作战勇敢
英勇作战
:①周美凭借军侯身份戍守边疆,与州将追击
作战; ②周美率领两千人马奋力作战,一直到黄昏时分,援兵
②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③他多次用权势想操纵
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 ④他们稍不如意,就用各种罪名
诬陷别人⑤道同还是追究惩处了他们⑥却敢于指出大臣
不法的事情
写番禹土豪
【2015】 B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项是 ①数鞭辱县中佐吏 ⑤同复按治 ②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③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A.①③④⑥
辆与服饰尤为简陋,所用器物没有铜制或漆器。”
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 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 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次来干扰考 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