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刚1沈为慧2(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京100816;2.江苏省昆山中学,江苏昆山215300)[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系,废科举,南方奴隶制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
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
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
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
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
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
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1905年10月23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1905年11月2日:科考一停,士皆殴(通“驱”)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
◇1905年11月3日: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日本人根津一看到,“废止科举是近来非常极端的措施,但未发生非常激烈的反对……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大都满心欢喜”。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既然“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改革”。
②在年轻士人朱峙三看来,废科举似乎与自己无关,他成了一个旁观者;中年士人刘大鹏虽灰心丧气,并为士人的生活及未来忧心忡忡,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这个千年制度的几经变革大大出乎日本人根津一的预料,甚至让英国人莫理循对中国的全面改革充满信心。
这些史料充分实证,废科举并非“暴风骤雨”,它几乎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案例1-2: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在许多人的“常识”里,美国内战前的南方种植园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食不果腹,还经常受到主人的各种虐待。
教学中,还有教师用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奴隶制的感性认识。
《苦难的时代》一书使我们认识到,斯托夫人的见闻不具普遍性。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福格尔及其合作者,用计量的方法对奴隶的生活及种植园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奴隶制经济传统解读的一些最重要的修正”(前言)。
以下是从该书中摘编的体现“史料实证”特点的论述:◇从发病开始,生病的奴隶都必须整日待在医院里,直到他们可以重新工作。
生病的奴隶会得到一些特殊的照料,包括药物治疗和特殊餐饮。
奴隶的医疗机构与种植园的规模相对应,一般大型的种植园配备大型医院。
◇一位种植园主表示,“孕妇必须被温和地对待,在离家近的地方做一些轻松的工作”。
“轻松的工作”指的是日常工作的50%~60%,且不包括耗费大量体力的劳动。
◇一位种植园主拥有200名奴隶,其中120名正被当做劳力使用。
从1840年12月开始的两年内,执行了160例鞭刑,平均每人每年遭受0.7次。
超过半数的奴隶并没有受到过任何惩罚。
◇奴隶不仅在周日可以休息,在非农忙季节的周六,也可以休息全天或半天。
奴隶每年还有一周左右的固定假期,另外还有每年大约12天的病休。
◇种植园主对一些创造较好生产记录的奴隶个人和团体给予奖励。
奖品有衣物、香烟、威士忌,甚至还有现金。
表现非常好的奴隶,还会得到假期或旅行的奖励。
◇种植园主德弗罗划出部分土地给奴隶,供他们种棉花。
奴隶们将收获的棉花交由德弗罗代为销售,每家大约可获得100美元的收入。
种植园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紧张。
汤姆式的奴隶在当时肯定是存在的,但不能认为美国内战前的南方种植园中,全部或大多数奴隶都过着汤姆式的悲惨生活。
二、从外延看,“历史解释”较“史料实证”更广泛学术界普遍认为,历史学首先是一门基于史料分析的“实证”学问。
正因如此,将“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史学研究不能止于“史料实证”,应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做进一步的解释。
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指出,历史学是一门带有科学(实证)属性的解释学,科学性(实证)是历史学的一个属性,但不是历史学本身。
历史学之所以成为历史学,全有待于解释给他以生命。
①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2-1:如何解释废科举中的“软着陆”现象严复认为,废科举是“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然而,废除如此重要的制度并未引发巨大的社会风波,清政府何以实现重大措施“软着陆”的呢?综合学术界的解释,这与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清末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科举之路的门槛虽低,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
况且,清朝末期的吏治腐败,通过捐纳入官的人数大增,原为选官正途的科举,难以正常运作,获得功名而得以入仕的比率明显减少,导致科举对士人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士子的观念逐步改变,不少人放弃科考,转而从事工商业活动。
伴随着西学东渐,变革科举制不仅成为朝野的关注点,而且考试内容也增加了与西学相关的内容。
新式学堂的创办,更使读书人认识到,科举制度已很难长久。
在废科举之前,社会舆论就此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争论。
人们在兴学堂、废科举这个问题上并不存在大的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废科举的时间与方式上,即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停废科举。
④除了科举制度本身与教育改革的因素外,废科举的“软着陆”也与清政府出台的配套措施密不可分。
为了解决士子们的出路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以下应对之策:一是引导士人参与选拔性考试,优秀者可入仕就职;二是引导士人进入省、府、县各级师范学堂及简易科师范学习,毕业后可安排教职;三是引导士人公费或自费留学,学成归国加以重用;四是将私塾学馆改为新式学堂,变塾师为教师;五是承认私塾的合法性,提高塾师的社会地位;六是发展文教、民政等事业,设置劝学所、巡警局等机构,吸收士人从事新业。
⑤“在科举停废至清亡的6年中,不仅举贡生员入仕就职机会与概率之高此前未有,而且优先录用的待遇也是闻所未闻”;“无论在国家还是地方社会层面,为数众多的士绅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凭借更多的权力资源和多样化的渠道,广泛进入各级权力圈。
”可以说,清政府的上述举措“充分考虑了科举废除后社会的承受度,并给那些因科举废除而大为沮丧的人们,预先设计和提供了可以选择的其他出人头地的途径”,从而“最大可能地减轻了其对制度变革的抵触情绪乃至极端举动”。
案例2-2:如何解释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福格尔等人的研究告诉我们,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奴隶的待遇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北方的产业工人。
为何如此呢?福格尔等人认为,将生病的奴隶同健康奴隶隔离开来,可以使传染的风险降到最小;让生病的奴隶卧床休息,可以避免因为严重的疾病带来的更大损失;防止奴隶的健康受损,对种植园主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慎用鞭刑惩罚奴隶,这是出于提高惩罚效果与生产效率的考虑;采取奖励措施,可以使奴隶全身心地投入劳动,并将主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
福格尔等人研究指出,美国内战前,从经济上看奴隶制并非行将就木;且无证据说明,如果没有战争或者其他形式的政治干预,奴隶制会由于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消亡。
与此相反,南北战争到来之际,种植园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并呈现持续巩固的趋势。
尽管自然资源给予南方在农业方面一定的优势,但是,奴隶制的存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他们还发现,城市奴隶制的历程并未证明奴隶制无法适应工业体系,也不能说明黑人奴隶无法在工业体制下生存。
工业生产中的奴隶无论在勤奋程度还是生产效率方面,均不逊色于自由工人。
事实上,城市对奴隶需求的增长比农村更快。
福格尔等人的结论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
美国计算机科学公司陈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奴隶主实施“家长式温情”管理,提高奴隶的生活待遇,并非出于人道的考虑;这样做可以使奴隶制变得更有效率,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当然,美国南方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背景下英国棉纺织业的高速发展。
而且,福格尔等人的结论并不想、也不足以证明奴隶制度的合理性与先进性。
也有学者对福格尔等人的解释持怀疑态度,认为福格尔等人的观点只是一个短期结论。
因为世界市场对棉花有大量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棉花价格的走高,种植园才有如此可观的利润。
如果世界市场的需求不能持续,奴隶制还会有此高效率吗?福格尔等人的研究不能证实,奴隶制的高效率是否会一直持续,也许在世界市场需求降低时,奴隶制就会自动衰亡。
三、简要小结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史料实证”学科,不能完全依赖“史料实证”进行解释,学界对“史料实证”的局限性进行过阐释。
四川大学罗志田教授指出,实证的基础是史料,但实际遗留下来的史料,可能不过是原初材料的千百万分之一。
古代史不用说,研究近现代史的人,每觉史料汗牛充栋,常有被史料没顶之感。
然而真到了论证具体问题时,立刻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
大概史料不足是任何史家始终面临的常态。
但是,不能被史料证实的,也是能够进行解释的,可以用“有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解释“那无史料留存部分的历史”。
④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指出,对于顺治帝是否出家当和尚、李自成到底是死在湖北通山还是湖南夹山等问题,只能或可以通过“史料实证”的途径予以解决。
但是,超出证伪或证实之类的问题,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就无法通过“史料实证”来解决,必须运用一定的学理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