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纸”世界》
一、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
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归纳出古人发明纸的原因。
(2)阐述说明蔡伦的贡献及蔡侯纸的优点。
(3)能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
(4)分析归纳出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5)通过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锻炼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及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从而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
(2)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
(3)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历史史料阅读,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能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清楚古代中国的文明已成为历史,要再创辉煌,就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从招幌到现代广告》
一、概述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作品欣赏》内容的一节关于广告设计与创意的美术课。
计划1课时,45分钟。
本次课的重点是广告创意,难点是如何设计广告语,如何设计文字、搭配图文。
本设计主要通过广告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广告作品了解设计方法及设计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广告的形式。
(2)概括广告的目的。
(3)说明文字设计和图文搭配时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4)概括广告创意的一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一定的美学原则合理地安排画面和文字。
(2)能够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完成自己的广告设计方案。
(3)在作品展示及评价中,能够清楚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准确地评价、鉴赏他人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广告的鉴赏和自我广告创意,增强对广告设计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生活中广告的关注与鉴赏,能够观察和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目标分析
一、概述
本节课为1课时,45分钟。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下的内容,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本内容的重点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学生动手试验,总结得出结论;难点是物体的受力分析,通过课堂实例分析来形成分析方法;学生比较容易疑惑的地方是物体受力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共点力,通过实例分析来归纳条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的概念,能够分别举例说明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情形。
(2)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平衡。
(3)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能够写出平衡条件的公式。
(4)可以利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
(5)培养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并验证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3)能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4)体验科学理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
(5)掌握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
(6)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一些不平衡状态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
(2)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
(4)在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
(5)通过平衡条件的实践应用,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巴西》教学目标分析
“四结合”作者济南市五十八中曲丽君
一、概述
《巴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篇章。
这一节主要介绍有关巴西这个国家的知识,介绍了它的主要地形、主要气候特征、主要资源等。
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载体,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借助网络资源,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协作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我眼中的巴西”这一学习任务为中心线索,不断地辐射到其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不断创设的情境问题中自主探索学习,体现了“情境性、自主性、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等特点。
课堂教学实施以学生和教师共同准备的学习资源库为基础,教学活动由“展示学生作品,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小结提升”、“课后交流反馈”等七个环节组成。
通过学习活动与任务的完成,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以及对地理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得以培养,也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地理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巴西的概况,包括种族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说出巴西的主要地形、主要气候特征、主要资源等。
(3)能根据巴西的相关资料提炼并阐述其自然和经济特征。
(4)能评价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5)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合理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提升查阅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和合作的过程中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游戏公平吗》教学目标分析
一、概述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初中一年级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概率”一章的引入的教学活动课,训练学生对大量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所需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个数学概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可能事件;理解相关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2)能用数学语言说明游戏公平的原则。
(3)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概率事件。
2.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体验“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探究活动过程。
(2)体验“几何画板”与Excel相结合进行数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对数学猜想作出检验,增强大胆假设的意识,学习检验假设的方法。
(2)对“概率”一章的学习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