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剩余产品不多,大部分都进入消费,储蓄可以
被忽略。凯恩斯主义者考虑储蓄,从而才引出经济
中有效需求常常不足,萨伊定律是不能成立的,从
而提出另一个崭新的理论。 古典情况意味着名义GDP,即 P Y ,只取决于
货币量。这就是古典的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它认为名义收入水平只决定于 货币数量。即不管利率如何,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 比例于总交易量 P Y 。
然后是增加总需求。
2.传导机制
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即货
币政策的改变对总需求的影响过程,分为以下两个 步骤:
(1)实际余额增加,产生资产组合的失衡
(portfolio disequilibrium)。这就是,在现行
利率与收入水平上,人们持有的货币是超出其需要 的。这使资产组合持有人设法通过购买其他资产以
入的提高,是由于公开市场操作降低了利率,从而
增加投资支出的缘故(the open market purchase reduces the interest rate and thereby increases investment spending)。
图11-1
货币政策
图11-1也证明 LM 曲线越陡峭,收入变化越大。
是垂直的。ຫໍສະໝຸດ 需要注意的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侧重于交易
媒介的货币职能。古典主义者之所以这样看待宏观
问题,实际上只是把货币仅作为一个媒介存在于经 济生活中,没有作为资产去考虑,当然也不考虑资
产的选择问题。因此,在古典主义者那里,没有储
蓄的问题。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一大分歧就在 于对储蓄的看法不一致。考虑当时的背景,可以这 样解释古典主义为何不考虑储蓄——因为在那个年 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还基本上处于温饱状态,
支出下降,产出水平随之下降。因此,在 IS LM
模型中财政扩张引起的收入增加小于凯恩斯交叉图 中收入的增加。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步:
(1)财政政策变化导致收入水平变化。在这个
阶段,由于政府购买增加.在乘数的作用下,收入
水平将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 (2)挤出效应,即收入水平的变化将会使货币 市场上的均衡利率水平发生变动,因而影响到商品 市场的投资水平和收入水平。
降低其持有的货币量,因而改变了资产价格及其收
益。换言之,货币供给的改变,使利率发生变动 (the change in the money supply changes interest rates)。
(2)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到总需求。
简言之,增加货币数量 M 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
i 以提高收入水平 “降低利率 Y ”这一途径来实现的。
LM曲线垂直时,货币数量的既定变化对收入水
平的影响最大。向右移动垂直 LM 曲线,收入水平会
大幅度变动。 当 LM 曲线垂直时,移动 IS 曲线不影响收入水 平。因此,当 LM 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 产生最大效应,而财政政策对收入无影响(when the LM curve is vertical, monetary policy has a maximal effect on the level of income, and fiscal policy has no effect on income)。垂直
一、货币政策
1.实际货币存量增加效应分析
在美国,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s)实施货币政策。在公
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换出货币,就会
增加货币存量;或者卖出债券,通过债券购买者的 货币支付来减少货币存量。
图11-1表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 会增加名义货币量,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也就增 加了实际货币量,结果使原先的 LM曲线移动到 LM。 新的均衡将在利率较低、收入较高的 E点。均衡收
2.挤出效应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人
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时,就发生了挤出的情况。 (Crowding out occurs when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causes interest rates to rise, thereby
reducing private spending, particularly investment.)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 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
如果该经济初始均衡在 E 点,政府支出增加,
如果利率保持不变,则移动到点 E 。在 E 处,商品
市场处于均衡,计划支出等于产出。但货币市场不 再处于均衡状态。收入已经增加,因而需求的货币
量也就上升了。由于有过量的实际余额需求,利率
因而提高。在利率提高情况下,厂商的计划投资支 出下降,因此,总需求也下降。可以发现,只有在
illustrative polar cases: In the case of the
liquidity trap the curve LM is horizontal, fiscal policy has its maximum strength, and monetary policy is ineffective. In the classical case the LM curve is vertical,
的 LM 曲线意味着,比较起来,货币政策的效应优于
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与挤出
IS 曲线方程为:
y G
式中,政府支出水平 G 是自主支出 A 的组成部
1 A bi , G 1 c 1 t
分。所得税率 t 是乘数的一部分。因此,政府支出
与税率两者均影响 IS 曲线。
利率下降,在初始收入水平 Y0 既定的情况下,会提高
总需求并引起存货缩减。对此的反应是扩大产出,开
始沿 LM 曲线上升。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利率的上涨 是因为增加产量就要增加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大量增 加,最终会为上升的利率所制止。
因此,增加货币存量,首先引起利率下降,因
为公众要调整其资产组合(这是利率下调的结果),
变化非常敏感,则货币存量的既定增加,可由收入
相对少量的变动所吸收,因而货币乘数较小。
在初始均衡点 E ,货币供给的增加形成过量货币
供给,公众对此会设法通过购买其他资产进行调整。
在此过程中,资产价格上涨,收益下降。由于货币市 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十分迅速,立即移动到 E1 点,在
E1 点货币市场出清,但在 E1 点则有过量的商品需求。
E 点,计划支出等于收入,与此同时,需求的实际
余额量等于既定实际货币存量。因此E 是新的均衡
点,此时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者才能出清。
为什么利率水平也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而增加
呢?其原因在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货
币余额的需求增加了,而货币供给却保持不变,结 果利率上升。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企业计划投资
3.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
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 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
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会使利率
下降,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 陷阱(1iquidity trap)”。简言之,流动性陷 阱是指公众准备在给定的利率水平上持有所供给 的任何数量的货币。
fiscal policy has no effect on output, and
monetary policy has its maximum strength.)
11.2
重难点导学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在追求低通货
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目标时所能够支配的 两个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也是政府用来缩短衰 退过程和防止经济过度繁荣的政策工具。财政政策 初始作用是在商品市场,货币政策初始作用是在资 产市场。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是紧密联系的,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同时影响到收入水平和利 率。
这意味着 LM 曲线是水平的,而且货币数量的变
化不会使它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公开市场操
作实现的货币政策,既不影响利率,也不影响收入 水平。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力影响利率。
关于流动性陷阱,有趣的是,凯恩斯是把它作
为理论上的可能性提出来的,甚至声明他并不知道 这种陷阱在实践中是否起作用。然而,在正统凯恩 斯模型中,流动性陷阱对于分析就业不足的均衡是 尤为重要的。
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相当于相对平直的
LM 曲线),给定货币存量的变动,只要利率些微的
变动,就可为资产市场所吸收。因此,公开市场购 入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很小。相反,如果货币需求对
利率非常不敏感(相当于相对陡峭的 LM 曲线),货
币供给的一定变动将使利率产生大的变动,对投资 需求的影响也大。同样的,如果货币需求对收入的
银行就不愿更多地贷款给新的、可能有风险的借款 者。相反,它们宁愿购买例如国库券之类的有价证
券对政府贷款。如果银行出于谨慎考虑,不愿贷款
给厂商,可能使资产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互动链条中 断。
5.古典情况
与水平的 LM 曲线(它意味着货币政策不能影响
收入水平)完全相反的是垂直的 LM 曲线,这就是古 典情况。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完全无反应时, LM 曲线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
(第10版)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第11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11.1 本章要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都可以用来稳定经 济。(Both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can be used to stabilize the economy.)
●财政政策的作用因挤出效应而被减弱:增加 政府支出会提高利率,降低投资,并且部分地抵消 总需求的初始扩大。(The effect of fiscal policy is reduced by crowding out: Incre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