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学通论第11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PPT课件
经济学通论第11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PPT课件
可能发生(总供给冲 击)
除非货币供给改变,否 则没有影响
如果没有货币供给的过 度增长,在长期中不可 能
没有影响,因为价格水平的变动 被预期到
如果没有货币供给的过度增长, 在长期中不可能。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意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达到既 定目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做出的 决策。
(二)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 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 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 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 长政策。
1.收入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 止通货膨胀的政策,因为控制的重点是工资, 故称收入政策。
适当的宏观政策 货币供给的变动如何影响 经济 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观点
表11-1 几种不同的宏观经济学观点概要
主流宏观经济学 (基于凯恩斯主义)
潜在不稳定
投资的计划与储蓄的 计划不相等(总需求 的变化);总供给冲 击 主动使用财政和货币 政策 通过改变利率来改变 投资和实际GDP 不稳定
新古典经济学
货币主义
理性预期
在长期中稳定于自然失 在长期中稳定于自然失业率 业率
不适当的货币政策
在短期中未预期到的总需求和总 供给冲击
货币规则
货币规则
通过直接改变总需求来 改变GDP
稳定
对产量没有影响,因为价格水平 的变动被预期到
无一致意见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 观点
通过乘数过程改变总 需求和GDP
第十一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
(一)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 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2.指数化政策
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 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
★ 工资指数化。 ★税收指数化。
3.人力政策或就业政策
结构性失业是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条件下的失 业。政府的人力投资(人力政策)被认为可解决失 业与职业空缺的矛盾,因为这将使不适应雇主要求 的工人和失业者有机会重受训练,或迁移到适宜于 他们就业的地点。
★人力资本投资。 ★完善劳动市场。 ★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4.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经 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潜力或生产能 力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是供给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
★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增加资本积累。 ★促进技术进步。 ★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三)国际经济政策
一方面,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 合--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卷土重来,以“现代主流 经济学新综合”的面目重新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一 批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致力于为传统凯恩斯主义提 供微观经济学基础,从而给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以新的 理论支持(新凯恩斯主义)。
问题
对私人经济的观点
私人经济被观察到的不稳 定性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产生
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是宏观经济政 策理论发展的第—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于19291933年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使资 本主义国家货币金融及经济临近崩溃。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出版,为这种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现代 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 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 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 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 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 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 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三、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由放任思潮的复 兴。自由放任思潮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加强市场机制 的调节作用。因此,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和多样化。这 一时期,以拉弗为代表的供应学派影响很大。
(四)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失业和经济停滞 再次成为发达国家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 在与各种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论战中一度处于劣势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了强劲的复兴势头。
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弗里德曼从20世纪 50年代起,以抑制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 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了挑战。
(三)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多样化、自由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高 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局面。这就迫 使社会各界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进行反思,于是, 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税收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 ★公债政策
二、自动稳定器——自动性财政政策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内在机制,能够在经济 繁荣时自动防止膨胀,经济衰退时自动防止萧条,不 需政府财政政策的干预。这种自我节制现象,称作自 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也称为内在稳定 器(built-in stabilizer),它是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 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政府的税收自动变化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三、功能财政——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一)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逆风而行” :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通过扩张性的财
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在经济过度繁荣时,政府要通过紧缩性
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
(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发 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 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 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 时也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