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变
摘要:传媒文化使世界各个地区,每一个人都联系起来,使我们可以不行万里路就可以知天下事,传媒的形式很多,从曾经单纯的语言文字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式逐渐转变成的现在的图片、视频、语言文字多样化融合的感性主义形式,即传统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社会需求与发展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传媒文化传统文化视觉文化感性主义
引言:传统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变不是一个跳跃试的转变,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逐渐的变化发展的,越来越适应于社会与人类的生活,它有它的先进性也有它的弊端性。
正文:
一、传媒文化的主要现状分析
现在,传媒的形式多种多样,手机、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纸都无时无刻不向我们传递着信息。
曾经的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式日益转变成了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式——视觉文化。
走在大街上到处可见街边商店门口的广告牌,曾经还是单一的文字广告变成了现在图文并茂的形式。
很多建筑也变成了一种可供欣赏的风景。
动画屏幕也出现在大街上。
就报纸来说,首页总是一副巨大的图片和小题占了主要地位,而内容文字却不显眼的陈列在周围,每一条新闻总有那么些图片,有时图片的大小超过了内容。
当年传的沸沸扬扬的电影《盗梦空间》、《2012》、《阿凡达》等等不都是靠得画面感吗?铺天盖地的海啸,教堂里群众教徒的祈祷,还有森林里梦幻的景色,打斗时的震撼感都是画面带来的。
不仅是电影,就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赋予了很多的画面,那天我在宜家买了个烛台,发现仅有出场地址、生产日期是文字,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都是图片表示。
昨天我同学说有一天晚上寝室外面的农场上有个男生用蜡烛摆了个“心”形给一个女生求爱来着,画面十分浪漫,如果没有那些蜡烛的点缀也许就没有我们口中的浪漫,也许也不会成为我同学给我说的一条“新闻”吧。
还有学校刚修好不久的湖叫“苹果湖”,苹果的形状,表达对乔布斯的纪念,比无规则的形状更有存在的意义吧,甚至还上过报。
总体上看,我国当代视觉文化发展呈现着这样的趋势:一是视觉文化已经成
为大众文化中的主导性力量,视觉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是视觉文化传播在提高我国全球化、信息化的程度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总得来说,视觉文化充满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有统计显示语言传播占38%,而视觉传播占62%。
视觉文化越来越代替传统文化在传媒文化中的指导地位。
二、传统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原因分析
视觉文化的产生是因为传统文化有他的不足之处,而视觉文化有可以解决这些不足的优势。
视觉文化的特点是:直观,真实,表象,有趣。
还有就是符合人体的接受能力,有显示称人体接受的信息有70%来自视觉,而只有30%来自听觉、嗅觉、触觉。
最早的传媒是以口耳传播为主要方式,但在传播过程中难免有些东西会丢失他的原版性,并且描述的东西根据个人会形成不同的意象,因此传播环节多了也很缺乏真实性了。
如果传播的是一张图片,就不会存在缺乏真实性了,所以有这样一个故事:据《宣和画谱》记载,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想知道韩熙载对他是否忠心,于是派一个叫顾闳中的画家到韩熙载的宅邸窥视其夜宴的情况,顾闳中不知道如何向李煜描述夜宴的情况,于是将当晚夜宴的情景作成了一副画即《韩熙载夜宴图》,李煜看了画后就知道了夜宴具体的情况,也知道他想知道的事,这幅画的效果倒是比描述来的真实可靠。
后来大约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造纸术,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官方报纸--邸报,慢慢开始有了书籍、报纸等文字为主的媒介。
但是这些媒介也出现了问题,报纸书籍等等需要经过很多环节才能到达个人手中,而且传播范围受限,当时的报纸基本上没有图片,全是文字,所以对有些忙碌的人来说报纸并不能向他们传递多少信息。
但是图片能让人们第一时间就反应它想表达的意义,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可以一览图片而了解大概内容。
所以有句话叫:“三步五秒”,即用五秒三步的时间可以大概知道报社的杂志的主要内容以便决定购买。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开始有了各种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等等。
在20世纪中后期,网络慢慢发展起来,并有成为传媒主流的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
照相录像功能越来越普遍,那么有些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景就被图画动画所代替了,当传播媒介上出现了图片动画后,不仅让媒介有了灵气,并且很多东西可以十分快速直观的反映给人们,不用经过大脑思考成像,也不用带着老花镜一个一个字的解读,让人们更能轻松的接受。
很多人认为图比看文字更有趣,近年日本漫画大为青少年喜爱,漫画中将繁琐的语言文字描述变成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和简单的对话;电影电视对名著的翻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字看起来累而且不容易懂,但是电视剧就比较平凡化,让人轻松易懂,也能带给人一种视觉享受。
说到视觉享受就又要提到3D电影了,光是一般电影的画面感也要满足不到人们的眼睛了,3D画面更让人身临其境,更可以冲击视觉以及达到心灵的震动。
《看天下》这本杂志中间有几页就叫做“视觉”,看过这么多期的《看天下》让我记忆最深刻也就是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了。
三、视觉文化传媒存在的问题分析
分析到视觉文化越来越占领传媒文化的主要的地位,也并不是说视觉文化全是优点,也不是说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看文字方面的书籍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深度。
画面虽然直观,但是减少了思维活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并且对于图片传播的泛滥,也反映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在商业资本逻辑运作下追求利润目标的视觉文化: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游戏节目,它无意对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现实关怀,没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们只是挖掘一些能紧紧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快感元素以提高收视率来获取可观的利润回报。
(二)缺少现实观照与艺术精神的视觉文化:无论荧屏前后怎样热闹红火,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期待与评价却越来越低。
春节联欢晚会在20多年不断修改创新的行进中,却很难突破自己建立起来的模式,越来越让人感到“格式化”,没有创新。
(三)渗透暴力、色情倾向或心理因素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传播的一个特点是首先要考虑吸引受众的注意。
人们最低层次也就是本能层次的心理需求中对于情色、暴力等感官内容是最多的。
如果以收视率和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电视将会如何发展也就不言自明了。
对青少年的危害也不言而喻了。
(四)形象冲击力与受众理解力相矛盾状态中的视觉文化:在这个视觉文
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
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
所以有些广告越来越离谱,为了取悦人们,各种各样的广告泛滥,甚至脱离了本身想表达的东西,过之不及。
(五)虚拟世界颠覆真实身份的视觉文化:以计算机手段制作出来的虚幻世界及其构成的网络文化,形成对非现实世界的现实仿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非现实幻变。
比如说网络游戏已经是现在社会危害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四、化解视觉文化传播危机的思考与对策
一要对视觉文化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的管理和制约,对于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必须予以坚决制约。
二要以法律规范作为控制手段,对媒介暴力、媒介色情等内容,应该实行影视作品分级制,控制视觉文化传播中的负面影响,建立中国的以年龄为基础的“内容分级制”,限定儿童不宜接触的内容。
三要通过媒介教育来发展群众认识和利用视觉媒介的能力。
建立对媒介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学习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视觉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帮助青少年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
四要倡导媒介自律,增强视觉传媒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提高媒介机构及传媒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自身的传播活动,行使好自己的文化传播权,履行自己的职责。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他的积极性与消极性,这是不可消除的。
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所形成的负面的社会文化传播现象,需要我们理智地去对待。
要区分视觉文化传播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促使视觉文化传播在扬弃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用视觉语言说话》毕雪峰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2】《视觉文化研究》李鸿详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5.4.1
【3】《传媒文化研究》陈龙主编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9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课程考查(论文/作业)专用封面
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级 2010级
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工程造价
姓名李嘉露学号100320139
作业(论文)题目:论传统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变所修课程名称:大众传媒与当代文化
修课程时间:2011年10 月至2011年 12 月完成论文(作业)日期:2011年 12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1、原创性强,观点新颖(25分)
2、思路清晰,论述充分(25分)
3、工作难度,工作分量(25分)
4、格式规范,内容完整(25分)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