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武帝时颁布“告缗令”的目的主要是()。
A.加强社会治安管理B.加强对外贸易管理C.推行国家专卖制度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加强社会治安的典型法律为通行饮食法、重首匿科等;推行国家专卖制度的典型立法为盐铁酒专卖法;推行重农重抑商的典型法律为告缗令。
汉朝没有关于加强对外贸易的专门立法,各类对外贸易立法都是通过临时法令来颁行的。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较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A.《常法》B.竹刑C.《法经》D.《茆门法》【答案】C【解析】《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国法制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3.“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
A.战国B.春秋C.秦朝D.汉朝【答案】C4.将“八议”人律的是()。
A.《晋律》B.《新律》C.《北魏律》D.《北齐律》【答案】B5.《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
A.《网法》B.《盗法》C.《杂法》D.《具法》【答案】B【解析】《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盗法》。
6.下列属于秦朝的法律形式是()。
A.廷行事B.格C.科D.比【答案】A【解析】廷行事属于秦朝的法律形式。
格、科、比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法律形式。
7.录囚制度始于()。
A.战国B.汉C.晋D.唐【答案】B【解析】录囚制度始于汉代,是指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徒的复核审录,对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的案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便平反冤案,疏理滞狱的制度。
8.“八议”正式入律是()。
A.曹魏律B.晋律C.北齐律D.贞观律【答案】A【解析】“八议”正式入律是在曹魏律中。
自曹魏律之后,“八议”成为历代封建法律的重要内容。
9.最早规定“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A.北齐律B.开皇律C.晋律D.北魏律【答案】A【解析】北齐律最早规定了危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进行严厉打击,称为“重罪十条”。
成为隋《开皇律》规定的“十恶”的基础。
10.下列选项所列的情犯罪中,属于汉朝官吏渎职犯罪的是()。
A.酎金罪B.阿党附益罪C.出界罪D.见知故纵罪【答案】D【解析】汉朝官吏渎职的犯罪包括不直罪、见知故纵罪和纵囚罪。
阿党附益罪、酎金罪和出界罪属于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答案】D【解析】律作为封建法典的指称始于商鞅变法,因而秦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的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
12.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最早确立法典l2篇结构的是()。
A.《开皇律》B.《永徽律》C.《北魏律》D.《北齐律》【答案】D【解析】北齐在武成帝河清三年,由封述等人在总结十余年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北齐律》,使之成为当时具有最高水准的封建法典,最早确立了l2篇的结构。
13.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A.大理B.大司寇C.廷尉D.大理寺卿【答案】C【解析】大理、大司寇分别是夏、商周中央司法官的称谓,大理寺卿则是自北齐建立大理寺后中央司法官的称谓,隋唐时沿用之。
14.汉朝把起诉称为()。
A.“告劾”B.“告诉”C.“告发”D.“告白”【答案】A【解析】汉朝起诉形式分两种: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
前者相当于今日的“自诉”,后者相当于今日的“公诉”。
15.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A.秦律B.汉律C.曹魏新律D.北齐律【答案】C【解析】《秦律》六篇体例沿自《法经》六篇,具律居末。
汉律的《九章律》是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直接增加三篇,具律居中。
《北齐律》体例十二篇,《名例篇》居首,成为对唐律产生重要影响的隋《开皇律》的体例渊源。
16.下列法律中不属于汉律六十篇的是()。
A.《九章律》B.《傍章律》C.《金布律》D.《朝律》【答案】C【解析】汉律六十篇包括《九章律》、《傍章律》、《朝律》和《越宫律》。
而没有《金布律》。
17.“亲亲相隐”原则是()在法律上确定下来的。
A.春秋时期B.汉朝C.唐朝D.明朝【答案】B【解析】“亲亲相隐”原则即“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是在汉宣帝时明确规定下来的,为后代继承。
18.首次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篇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曹魏律》B.《泰始律》C.《北齐律》D.《开皇律》【答案】C【解析】《北齐律》将《晋律》的刑名、法例两篇合为一篇,最终完善了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也属于首创。
19.在中央司法机关设律博士始于()。
A.曹魏B.北魏C.南陈D.西晋【答案】A20.秦朝把杀伤、盗窃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称为()。
A.家罪B.公罪C.公室告D.非公室告【答案】C【解析】秦朝把杀伤、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
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对“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坚持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
21.第一次将“服制”(“准五服制罪”)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新律》B.《大律》C.《北魏律》D.《晋律》【答案】D22.在秦朝,下列不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事主体是()。
A.贵族官僚B.商人C.士伍D.有爵位者【答案】B【解析】在秦朝,贵族官僚以及有爵位者、士伍等,都是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事主体。
商人、赘婿、继父等,则因种种原因,社会地位低于士伍与百姓,成为受限制的民事权利主体。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减少冤案,允许向皇帝直诉,建立了()。
A.登闻鼓制度B.拦车马制度C.嘉石制度D.匦函制度【答案】A【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在起诉制度上已有所变化,主要是上诉直诉制度的改进。
西晋时期在朝堂外悬设“登闻鼓”,允许有重大冤情者击鼓鸣冤,直诉于中央甚至皇帝。
24.汉《九章律》增加的三篇是()。
A.杂、兴、厩B.户、兴、厩C.户、兴、囚D.户、兴、讼【答案】B【解析】汉《九章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形成的。
25.将廷尉改为大理寺是在()。
A.秦代B.晋代C.北齐D.北宋【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期司法机关的变革中,是北齐正式改廷尉为大理寺,增强其司法审判职能。
26.秦朝法律的最高立法权属于()。
A.皇帝B.御史大夫C.廷尉D.丞相【答案】A【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强调“法令出一”,立法权掌握于君主之手;强调法律统一,“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编”,维护君主的最高立法权。
27.将《新律》中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的律典是()。
A.《北齐律》B.《泰始律》C.《陈律》D.《大律》【答案】B【解析】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诏颁《晋律》,又称泰始律。
《晋律》对汉魏法律进行改革,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精简了法律条文。
与魏律相比,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律总则的内容。
28.汉朝的行政中枢机构在设置上实行(),A.御史大夫B.太尉C.三公九卿制D.决事比【答案】C【解析】本题中,汉朝在行政中枢机构的设置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29.以“法条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北魏律》B.《开皇律》C.《唐律疏议》D.《北齐律》【答案】D【解析】《北齐律》以“法条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开皇律》以“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而著称。
对于《北魏律》和《唐律疏议》,后世没有专门的评价。
30.商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除奖励从事农业生产者外,还规定从事工商业及懈怠而致贫穷者()。
A.“倍其赋”B.“举以为收孥”C.“腰斩”D.“收爵禄”【答案】B【解析】在奖励耕织方面,商鞅颁布了“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二贫者,举以为收孥”的法令,规定对悉心耕织,多打粮食、多织布者,免除其劳役或奴隶身份;对于那些追求末利、投机经商以及怠于农事而致贫困的人,则要将其妻子儿女一起没收为官奴婢。
31.汉武帝时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 无为而治B. 专任刑罚C. 德主刑辅D. 专任德教【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的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两汉统治阶级的官方法律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是从西汉建立到武帝初期的70年间,主要奉行“务在宽厚”、“约法省刑”的黄老学派的政治法律主张。
第二阶段则从武帝开始,直至东汉灭亡,主要实行“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儒家法律思想。
“德主刑辅”是由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提出的,它强调以德礼教化为主,刑罚惩治为辅,贯彻先德后刑、德刑并用、礼法结合的原则。
其实质是以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精神和纲常礼教标准,作为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要求人们自觉遵守。
“德主刑辅”思想的确定,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法制经验与策略手段日趋成熟,开始由单纯强调刑罚镇压的一手,发展为德礼教化与刑罚惩治相结合的两手。
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始终贯穿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立法内容和司法实践中。
故本题应选C。
32.下列不属于秦代刑罚适用原则的有()。
A. 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B. 罪疑从赦原则C. 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D. 诬告反坐原则【答案】B【试题分析】秦统治者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总结前代的经验,根据犯罪主体、客体、动机和后果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了一些刑罚适用原则。
主要有:1、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2、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3、盗窃按赃值定罪的原则;4、共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5、累犯加重原则;6、教唆犯罪加重处罚的原则;7、自首减轻处罚的原则;8、诬告反坐原则。
显然,罪疑从赦原则不是秦代刑罚适用原则,其他都是,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
33.秦朝法律中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是()。
A.赀刑B.赎刑C.夏作D.罚作【答案】A【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刑罚制度。
赀刑是一种以财产为主的刑罚,对轻微犯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
赀刑作为一种独立刑种,它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34.春秋决狱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李斯B. 汉武帝C. 郑玄D. 董仲舒【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决狱的主要代表人物董仲舒。
“春秋决狱”是指用儒家经典《春秋》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它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
“春秋决狱”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曾作《春秋决狱》一书,记有232个案例。
李斯是法家重刑主义思想在秦统一后的推行者,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设把儒家的“德主刑辅”确定为法制指导思想,郑玄是东汉时的大经学家。
故本题应选D。
二、多项选择题1.汉代起诉方面的法律规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