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炼字篇
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 山》) 3、“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 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 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 寂。
探究园地
题玉泉溪 【唐】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问】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试简 析之。 醉:①写出了秋色的浓艳。 ②连缀起“红叶”和“秋色”两词,将不可触摸 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 弹:①写出了溪流声富有音乐性。 ②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 幽静。 ③运用拟人,赋予玉泉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还原语序
1.主语后臵。 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 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 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臵。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
规律方法总结
诗歌中的关键词 1、谓语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 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 能很快找到它们。 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4、改变词性(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 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几半 点篙 早流 梅水 何夜 处来 春雨 。,
一半 树篙 早流 梅水 何夜 处来 春雨 。,
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
一树” ,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 何处” , 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 他就把“ 一树” 改为“ 几点” , “ 几点” 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 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 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 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 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 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 “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 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 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表颜色的词: 作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 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 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 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品味“炼字”“诗眼” 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反复地推 敲选择力争一字传神。其中那些精练 传神、体现诗人情感的字又叫“诗 眼”,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推敲” 字,要好好品味。
经典例题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 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唐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 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 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 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 在邻家。”
4、改变词性(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 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 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昨前 夜村 数深 枝雪 开里 。,
早 梅
昨前 夜村 一深 枝雪 开里 。,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 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 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 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 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 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 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趣味练习
请在下列诗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 的动词。
轻风 扶 细柳,淡月失
梅花
“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 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 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 种柔美之感。 “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 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 生辉。
这句话是苏东坡年少的诗作,原 作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后苏东坡在每句中间改一字变为 “清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扶” 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 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 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 字贴切,强调了月光的皎洁,又兼 顾了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 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绝句四首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请分析诗歌前两句写景很有特色,请加以 赏析。
“翠柳”是新绿,刚刚披上绿衣 的柳枝上黄鹂在欢唱,充满生机;蓝 天上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 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 其鲜明。两句中用了黄、翠、白、青 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 景,传达出无欢快的感情。
关注修饰语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 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炼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
如历其境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红
绿了芭蕉” 绿 (《一剪梅》
南宋· 蒋捷)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 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在诗文中,叠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作用:或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有些叠词绘声绘色,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 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 “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 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 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 ‘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 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 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 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 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 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 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 “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 然的情态。
炼动词
化 静 为 动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穿 拍 卷
技巧解密
1、关照谓语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 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
例4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七、[牛刀小试]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生”字写出明月从深沉广阔的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 动感,结合得准确传神。
巩固训练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 “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 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搬家之时。作者来辞 别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的柳条、 藤蔓轻盈招展,仿佛伸出手臂牵扯人的衣 襟,不让离去。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 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 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 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 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 也容易让人联想到离人伤心的啼哭。这两 句把花鸟视为挚友,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 依恋南舍的深厚感情,达到了物我交融、 彼此两忘的地步。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
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 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 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 依偎的神态,所以黄山谷的 “舞”更生动得体。“失”字, 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 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 景。
古代诗歌鉴赏
——炼字篇
《考试说明》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 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 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 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 ‘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 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 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 “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 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 细柳,淡月隐梅花。”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5.定语位臵。
A、定语挪前
例1、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刘叉《从军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3、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 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 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 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 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