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县浮槎乡总体规划文本(2007-2010)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三章乡域体系规划第四章集镇区性质与规模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第六章集镇区工程规划第七章环保与环卫规划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九章规划实施策略和政策体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村镇规划标准》,结合本地实际修订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目标与原则2.1、规划目标:以生态宜居型、农贸市场型相结合,体现现代农业为特色的乡村集镇。
2.2、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整体的原则(2)适度集中的原则(3)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原则(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5)生态的原则(6)动态弹性原则(7)特色原则(8)因势利导,分期建设的原则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3.1、区域协调思想3.2、突出乡镇特色思想3.3、以人为本思想3.4、可持续发展思想3.5、可操作性思想第四条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6)《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CJJ/T 87-2000) ;(7)《防洪标准》(GB 50201—94);(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l号);(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2010年;4年远期为2010-2020年;10年。
第六条规划区范围及面积本次乡域体系规划覆盖的范围为浮槎乡全境78平方公里水陆域面积。
集镇规划范围东至乡卫生院、西起加油站、南至中小学、北达中学,规划控制面积约为0.32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建设用地面积0.26平方公里。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七条指导思想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研究安远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规划以及浮槎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乡域经济发展轴线,综合分析有利条件,确定浮槎乡的性质为以粮食、果业为基础,林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逐步建立成为商贸同步发展的新型生态乡镇。
合理布局乡村体系,明确乡村结构和层次,根据乡域发展条件,确定产业布置,加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
第八条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浮槎乡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依托交通条件,承接县城经济辐射,大力发展商贸业,积极发展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做到经济建设、乡村建设、环境建设的同步提高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把浮槎乡建设成为经贸兴盛,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舒适的新型小乡镇。
第九条经济发展规模近期2010年,实现1969.5万元远期2020年,实现=5108.4万元第十条乡域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18450人。
远期2020年,20400人。
第十一条城市化水平预测2020年城市化水平为:14.5%。
第三章乡域体系规划第十二条乡域体系发展战略1、以乡域优势产业为导向,合理布置,正确选择集镇空间布局模式,达到产业发展与集镇发展相协调。
2、行政村的职能、等级在新的目标下合理布局与组合,以达到职能明确、等级合理、共同发展的目标。
3、集镇建设要“以人为本”,强化集镇要素的集聚,形成面向乡村的核心。
4、集镇与基层村间要建设快速的流通渠道和网络,形成县、乡、村一体化的空间体系。
5、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增强抗灾防灾能力第十三条乡域体系规划13.1规划乡村体系分为乡域中心、中心村、基层村三个层次。
13.2第一层次:乡域中心——集镇区集镇区作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既接受上一级城镇(县城)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文化辐射,又面对全乡农村起着龙头和带动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功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规划至2020年集镇区建设用地26.06公顷,人口为2900人。
13.3第二层次:中心村(3个):人口控制1500—3000人,建设用地人均100平方米。
河石村:规划河石村与集镇相连,以带动诸村的发展规划稳定和发展产业、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交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外向型的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规划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乡村个体私营经济。
双径村:规划龙岗村与集镇区域相连,以带动诸村的发展规划稳定和发展产业,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交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作大脐橙产业和矿产开发,加大科技投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浮槎村:规划浮槎乡与集镇区相连,以带动诸村的发展,规划稳定和发展主导产业旅游业,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作大旅游和脐橙产业,加大科技投资,积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
13.4第三层次:基层村(3个):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至300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至120m2左右。
长河村:规划长河村今后主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增大农副产品二次开发在经济中的比量。
河秋村:规划河秋村今后主功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大脐橙产业开发。
浮江村:规划龙安今后加大产业建设及农产品深加工。
13.5 规划从现状产业分布,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及发展趋势,建设好三大产业基地,共同形成镇域生产力布局网络。
生态农业基地:、浮槎村、长河村、双迳村、浮江村;果业基地:河石村、河秋村。
第十四条村庄整合建设规划1、近期人口少于60人,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远期人口少于100,交通不便的自然村。
2、位置偏远、区位条件差、耕作困难,经济难有起色的自然村。
3、有较大地质、自然灾害,不利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村。
4、撒并的自然村,就近整合到基层村或中心村或集镇区。
建设用地安排与村民同等待遇。
原土地、资产等也随同转移。
第十五条乡域基础设施规划15.1、乡域道路交通规划以道路线完善网络布局,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乡村公路。
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完善集镇区至各中心村相连的几条公路形成树枝状的交通网络。
以实现乡域交通的便捷和顺畅。
15.2、乡域给水排水工程规划①给水:集镇区近期实现自来水普及率70%,远期达100%,各行政村可按各自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选择采用集中式供水或分散式自备取水方式。
②排水:乡域内各村均采用雨污合流,生产、医疗卫生污水须经无公害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须经化粪池或沼气处理后排放。
15.3、乡域电力规划浮槎乡用电现状由开关站125KVA电力线引入乡区供电规划在乡区内设置一开关站,电压等级为80KVA级。
15.4、电信、邮政规划①规划近期以促进农村电话的发展为重点,提高电话普及率和服务水平。
乡区实现户户通电话,各基层村实现村村通电话,2010年全乡电话普及率30部/百人。
2020年全乡电话普及率40部/百人。
全乡程控交换容量近期为5100门(乡区594门)远期为7644门(乡区1192门)。
②进一步完善以浮槎乡为中心的乡域邮递系统。
加强邮递能力,形成通畅有序、高效准确的邮递网络、改善整体服务水平。
③广播规划:规划在乡区及各中心村设广播站,增加转播设备,提高转播质量,实现村村通广播。
15.5、卫生防疫规划:规划在各中心村设置卫生保健站,配置专业的卫生、保健、防疫员2至3人。
15.6、防洪排涝规划规划:对乡域内各重点圩堤进行全面加高、加宽、加固。
对受涝地区应多设排灌站,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渠沟进行清淤治理。
第十六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积极建设好生态环境,杜绝引进和发展具有污染源的工业企业。
保护水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禁止在保护区进行各项非农业性开发建设,加强水土保护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第十七条资源保护原则17.1正确处理开发建设、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
保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统一。
17.2杜绝要业等废水、废气、废渣及噪声对山水环境的污染,保持区内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山秀水明。
17.3保持山区内山、石、水、土、林木等自然景物景观完好。
人文景观应维护其历史原貌。
17.4加强山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严禁偷猎盗伐等一切违法活动。
第四章集镇区性质与规模第十八章规划目标1、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的便倢,依托生态和农业资源,积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
以果业、林业及其它农产品加工为重点。
2、以乡村建设的现代化为出发点,以营建生态型生产、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性为目标。
规划着眼未来。
注意近远期结合,力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可行性的统一,严密与弹性的统一。
3、以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为原则,对集镇区用地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应保证集镇区的优美环境,严格治理污染,控制污染源,合理组织空间绿化体系,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
4、规划应着眼高起点、高标准。
要求集镇区功能齐全、注重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适当超前服务设施完善。
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空间。
第十九条规划年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7年至2020年共14年,其中近期为2007年至2010年共4年。
第二十条规划性质浮槎乡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以粮食、油料、生猪、水产、果业生产、加工、贸易及生态农业为龙头的新型集镇。
第二十一条集镇规模21.1、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2000人;远期2020年,2900人。
21.2、集镇区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规模26.0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86.1m2/人。
21.3、规划控制范围本次规划控制范围用地32.20公顷。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二十二条集镇发展方向新的建设用地宜以河以西偏南和医院以西附近的用地。
第二十三条、总体布局总体布局为组团式的“四片区一中心”,组团间通过道路连接,各组团分别形成方格式道路网络。
“四片区”一是T字型路网以南偏西的居住区,二是T字型路网以南偏东集市商贸和居住区、三是T字型路网北上的商贸、居住和工业区、四是桥以北政府行政中心区。
“一中心”一是T字型附近的行政、集市、文化、教育中心。
第二十四条居住建筑用地规划24.1、以集中成片布置为主,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的形式进行建设,同时注重生活服务设施的功能配套及绿化用地的设置,居住建筑规划要求建筑组团式布置,民房建设时可采用庭院式布置方式,以三至四层为主,建筑间距以1:1.0——1:1.2为宜。
24.2、居住用地分为三个片区(或小区),分别为老城区新农村建设为主。
老居住区结合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原有临街建筑应进行外装饰处理,丰富集镇区景观,适当配置绿地景观。
规划要求——居住建筑不低于三层房屋,间距不低于1:1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