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黄陂区长轩岭镇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长轩岭镇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镇域体系规划适用于镇域范围,其他部分适用于镇区规划范围。
第三条本次规划分镇域、镇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三个层次。
长轩岭镇镇域规划范围:为全镇行政区划范围,面积211.4平方公里。
长轩岭镇镇区总体规划范围:涉及长岭村全部用地以及东风村、短岭村和狮子山村的部分用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
长轩岭镇镇区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涉及长岭村和东风村全部用地以及短岭村和狮子山村的部分用地,面积约5.1平方公里。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确定为: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第六条本规划为长轩岭镇规划建设指导性文件,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单位和个人应遵循本规划。
第七条规划编制依据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7.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7.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7.4 《村镇规划标准》7.5 《湖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7.6 《武汉市总体规划》7.7 《武汉市黄陂区总体规划》7.8 《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镇土地利用规划》7.9 《长轩岭镇总体规划》;(1997年)7.10《长轩岭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7.11 1:1000地形图7.12 2003年黄陂区统计年鉴7.13 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规划修编背景和指导思想第八条规划修编背景8.1正在转变的发展观及武汉都市圈的建立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央积极倡导求真务实,以“五个统筹”和“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其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而武汉都市圈的建立为长轩岭镇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8.2长轩岭镇为武汉市黄陂区的北部中心特色城镇,是武汉市的北门户及重要的生态旅游区,根据市、区政府城镇建设战略,城镇规划必须先行。
8.3随着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武汉都市圈的建立,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城乡一体化日趋明显,为此加强镇域体系规划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水平、村镇合理分布、等级配置、功能分工作出调控和引导。
8.4长轩岭镇总体规划编制始于1997年。
总体规划对知道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形势的变化城镇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在城镇规划中城镇定位、规模、用地结构布局、城镇化推进等重大问题的调整,以及如何加快城镇积聚、提升城镇品位等问题,需对原规划进行编制。
第九条规划修编重点9.1经济分析是基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需求,探讨城镇产业发展战略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轩岭镇未来对城镇资源的需求及其对城镇的影响,准确地把握长轩岭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力求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可能和需求转换为空间语言,进行镇域体系及镇区总体规划。
9.2区域定位是重点:从区域关系、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体系、旅游与服务业发展等角度,综合分析长轩岭镇在黄陂区、武汉市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长轩岭镇未来的城镇性质和区域地位,并提出相应的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空间政策。
9.3空间框架是核心:空间框架是所有的空间政策{用地、交通、景观等}的平台和载体。
以空间结构的弹性框架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特征。
即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都应保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特征下城镇结构的完整,同时留有余地。
第十条规划指导思想10.1合理规划城镇体系,加强镇域基础设施的思想10.2优化镇区用地布局的思想10.3完善城镇功能的思想10.4因地制宜、滚动发展的思想10.5挖掘潜力,强化优势的思想10.6科学性、前瞻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思想10.7建设山水生态城镇的思想第三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十一条镇域体系发展战略目标11.1遵循“强化中心、扶持强村、设施共享、网络布局”的十六字方针,以可以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实现镇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交通干线为轴,优化镇域空间布局,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联系边界的镇域体系格局。
11.2加强镇域的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引导旅游服务业和农林特产品加工业集约化规模经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条件。
11.3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林特产品种植,加快市场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经济布局,加大对二三产业投资,增强村镇经济发展后劲。
11.4城镇形态组织和功能布局以生态环境优化为先导,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及“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发展方针。
第十二条乡镇企业规划12.1 根据镇域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2.2 大力发展个体企业,壮大集体企业,促成全镇企业滚动式发展,逐步走企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
12.3 注重科技兴企战略,实现企业向科技密集型、生产集约型、现代规模型转变,使企业走内涵发展之路。
12.4 大力发展外贸企业,立足电子工业、服装针织、丝织工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电子加工工业,高档服装加工业等。
12.5 在镇区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落户,通过聚集效应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第十三条农业发展规划13.1 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为目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化进程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13.2 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科技在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改善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适度规模农业和创汇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13.3 发展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林业方面要坚持用材林、经济林、水源涵养林并重、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加快对荒地、空地、无林地的绿化。
13.4 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以股份制合作、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农业开发。
如大部分土地收归集体,农户只保留口粮田,确保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发展各项公益事业。
第十四条第三产业发展规划14.1 商业贸易:进一步完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综合批发市场、区域性专业市场、推行代理制、配送制、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形成快捷、形式多样的商品零售网络。
14.2 旅游业:利用为木兰山风景区旅游资源服务,配套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多功能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
14.3 发展金融保险业,改进金融服务,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促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
14.4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把房地产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畅通的住房流通渠道。
第十五条城镇化目标15.1 人口规模:近期规划人口61000人,远期规划人口75000人。
15.2 城镇化目标:长轩岭镇城镇化水平预测表第十六条镇村体系规划16.1 城镇等级结构及规模结构:镇域城镇分为四级,即中心城镇——副中心城镇——中心村——基层村。
其中中心城镇人口规模为4万人;副中心城镇人口规模为2000人中心村人口为1000~1800人;基层村人口为800~1200人左右。
长轩岭镇镇域体系结构一览表16.2城镇职能结构:中心城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副中心城镇是全镇经济、文化副中心:中心村是周边地区副中心,以居住、集市贸易功能为主,农林特产晶加工为辅;基层村以现代化农耕为主要功能的农村居民点。
16.3空间布局结构:以镇区为中心,顺应镇域用地形态,构成“一核一园四区七心”的空间结构。
“一核”:指由长轩岭镇区形成的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园”:指矿产工业园,位于竹屋和大岗村一带。
限制过度开发,近期保留,远期撤销。
“七心”:指一个副中心城镇及六个中心村,以特色农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进行发展。
“四区”:指镇域的四个生态旅游景区,即木兰天池生态旅游景区(包括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太阳湖生态旅游景区、月亮湖生态旅游景区以及星星湖生态旅游景区。
规划以“一核”为城镇经济的核心,加强发展各中心村的传统优势和特点,形成联系紧密、有机互补的城镇网络。
第十七条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7.1 坚持“科教兴镇”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教育多级网络。
17.2 规划期末镇区设立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一所,逐步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17.3 设小学8所,镇区4所,其余设立在中心村和规模较大的基层村内;在镇区设6所幼儿园,每个中心村各设一所,配备合理的师资力量,提高社会服务设施整体水平。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规划18.1 严格控制镇域内污染企业数量,今后应加强环保意识,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实现环境与人口、社会、经济的和谐统一。
18.2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保障农业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保护生态环境。
18.3 健全环保、监测、管理机构,发挥监督、执法指导作用,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十九条社会保障设施规划19.1 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争取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检查率达到100%。
19.2 提高现有卫生院技术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扩大规模,增加床位数至40个;在各中心村设医疗站,服务到村和户。
19.3 加强各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多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
在中心村及规模较大的基层村设立文化站及老年人活动中心。
19.4 建立机构完整职能健全的财源建设保障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和镇一级财政。
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在镇域派出延伸机构,开展金融服务业。
第二十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20.1镇域道路:规划在原省道黄土路构成的主干道路骨架基础上,结合镇域原来的四条三级公路改扩新建,规划了四条二级公路,形成了镇域的二级环状道路主网。
达到中心村有二、三级公路连通,使中心村全部串联在较高等级公路线上,同时强化基层村的交通联系,基层村至少通三四级公路。
加强滠水河东村庄的交通联系。
四个旅游景区都通二级公路。
将省道黄土公路向西迁移,道路红线宽40米,,其它的二级道路红线宽12米,。
各中心村与城镇之间联系的三级公路,路基宽9米,四级公路路基宽7米。
20.2 电力电讯:全镇所有村通电,规划进行线路改造,降低线损,保证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
镇域各村已开通程控电话,规划远期乡村电话普及率15~20门/百入门/百人,镇区电话普及率40部/百人,装机容量为18950门,交换机容量需22740门。
移动电话网100%覆盖;心村增设邮政营业点;光缆通达中心村;有线电视网入户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