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流音变:说话时音位与音位之间能相互影响使前音或后音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语流中,所以叫~,又叫联音音变,具有共识性和临时性;类型:同化,异化,弱化,加音,脱落,换位2、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动用的音义结合的语单;音节是人们能感受到的最小语音片段;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单;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通过语素区别意义的最小语单;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单,也即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项是词义结构中最小的词义单位,也是词义的基本单位;义素是对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3、语言的符号性:任意(语符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其形式对于语符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象似(语符的形式与内容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论证的)、线条(当符号与符号组合形成更大的单位时只能在一条线上延伸,不能在二维的面上或三维的立体空间里摆开)、稳固、民族、时代4、组合:语单在语流中产生的相互关系;聚合:在语结的某一环节上可通过联想、类比进行替换的语单间形成的关系5、语社功: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集体的标志,社生的记录;语思功:认知的伴侣,思维的重要工具,信息的载体6、机制:预设、排除、补偿、多余、类推、对称、经济7、音位变体: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自由变体:同一音位中的两个或几个变体可在相同的语境下出现,但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条件变体:同一音位的各个变体如果有互补关系8、音质音位:从音质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单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单位;超音质音位: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的9、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对立,随意替换,互补,相似0、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并列式,偏正,述宾,述补,主谓1、粘着: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自由: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组合2、语法:词的构成、变化和组合规则的总和;手段:变化和组合规则中变现的形式可归纳为若干类型,如词序,虚词,构形后缀,内部屈折,重音,声调,重叠,语调,异根法,零形态;范畴:语意的归类,这种语意主要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3、显性: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意,是直接成分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单一的;隐形:隐藏在显性后面的各种语关,可以是间接成分间的关系,非连续、多个4、直接成分分析法(IC):根据语结的层次性逐层、顺次分析出语结,又由于句子的直接成分与句子的层次一致,所以叫层次分析法;优点:适用范围广,着重句子的内部结构层次,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语义;缺点:不能显示隐性语意5、变换:广义==句子根据不同格式间表现出的规律变成另一种句子,如肯否定,主被动,陈述疑问;狭义==将某一句法结构转变为与其有相同或相近隐性意义的其他句法结构;手段有移位、添加、删除、重写、替换6、词根(孤立)语:没有或缺乏词的形态变化的语言7、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关的主要手段。
如印欧语系,闪含语系。
屈常用内部屈折作为语法手段;屈一个附加语素可同时表示两个以上的语意;词尾和词干结合紧密8、黏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关,如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
黏着语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意;变词语素的每一种变化只表示一种语意,多种语意就要用多个变词语素来表示;词根和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9、编插语:又叫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如古亚西亚语,美洲的许多印第安语0、词义:词的语音形式所负载的全部信息内容,包括理性(概念、逻辑、指称)意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是词义的核心)、附加~(包括感情色彩、语体~、形象~、时地~)和语法~1、词义的特点: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客观性;概是词义最主要、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任何词义都具有概;模糊现象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中心区域是清楚的,若一切都是模糊的,人们将无法借助词语来区分不同的事物,语言会丧失交际和思维功能;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词义也会有所不同;词义和客观事物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反映要以被反映的存在为前提,词义的形成必然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基础2、概念内容:根据一个词所指称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共同特征概括出来的内容;联想内容指由词义的概念内容引发联想所产生的的含义3、词义的层次:原生,派生4、词义的关系:相同,相反,包含被包含,离散,类比5、义素分析: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间的异同及关系;分为12个语义场:人、物、时、空、抽象事物、性质、动作、心理、活动、状态、关联、助语;原则:对等,简明,系统性,二元对立;例,母亲:(人类),(女性),(生育关系),(成年),(长辈);生:(生物),[(存在状态)(开始或继续)]6、句义:词所指称的事物和这事物所组成的关系;说话时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的态度7、歧义: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词汇~:同音同/异形,同形同/异音,多义词;语义~:语义角色同形,语义指向不同,领属非领属关系同形;句法~:句法关系/层次多义,词与短语同形,成分功能多义;语用~:语用因素造成的多义8、预设:语用~:借助语言之外的“共享知识”推导出来的交际意义,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背景知识,话语的措辞恰当和场合恰当等;语义~:从言语片段本身推导出来的(假设或前提)交际双方的已知信息9、语言的变异:地域~:地域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具有变异的地域性语言,其下为次方言;社会~:因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等在语言上存在的差异,社会方言常指一个语言集团内部某一群体或某一阶层内通用的词语,包括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种族~、民族~等;功能~:因谈话场合不同而产生的语言特点,包括书面语体和谈话语体0、言语行为:现代语言学认为,使用语言可以看成一种行为,行为的实现,用的是言语这一手段,所以…。
~理论是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在20C50D提出的,他认为语句有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两层意义,前者是对客观事物的表述,后者指语句在受话者方面产生的效果;类型:表述性~、施为性~、成事性~,也是言语过程的三个阶段;表是将要说的话说出来,强调言语的发出;在完成表时,不但将一定的信息内容传递出来,而且也是在实施某一种行为,即施,分为表态性~,宣告性~,指使性~,表情性~,表述性~;若施在受话者发生了作用,这就是收到了言语行为的效果,或称成了事1、言语过程:言语行为的过程,研究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2、合作原则:基本点是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双方必须合作。
20C60D后期,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具体体现为量的准则(所说的话提供的信息要与交际的目的相适应,既不超出也不少于交际目的的需要),质的~(所说的话是真实的),相关~(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相关联),方式~(说话简明清楚)3、会话含义:违反合作原则来谋求某种会话含义,首先必须使对方明白无误地察觉自己是故意违反了某项准则,否则就会造成误解,被认为是不合作,或将这样说出来的答话当真;关于量的准则:“量”指信息量,“违反”可以从少给或多给信息方面;质:要求信息真确,不说假话和反话。
故意违反质,就是故意说假话,用暗喻、夸张、拟人、说反话等修辞手段来说话,有时也是故意违反质;相:故意违反相,就是故意说些不切题的话,避开某一话题;方:故意违反方,包括用歧义句、用语义含糊的说法、说得啰嗦冗长4、语用推理:会话含义是通过语用推理推导出来的;语用推理是从语用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推理,是为推导会话含义服务的;进行语用推理包括判别(是要对有关的话语是否违反了合作原则做出判别,以便决定是否要进行语)、投射(将接收到的话语投射到“期待”上)、推导(找出有关话语的会话含义的回溯过程)三个步骤5、逻辑推理:根据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类6、语用与逻辑的区别:逻是理性的思维活动。
静态推导。
只考察大小前提中提及的客观事物,不同主题相关联。
结论的内容取向比较确定,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的。
求出客观知识;语是理性思维同非理性思维的结合。
同语境相结合的动态推导。
把主体对象化到客体,又把客体同化于主体。
既考察必然性,又考察偶然性,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把握结论。
不一定着眼于客观性的知识,不排除根据经验的主观附会7、语境:同这一片断存在有关的全部因素的总和8、语境诸因素:主观:建立在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指以交际的一方或双方的独特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制约言语运用的因素;客观: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语境的客,包括直接和间接因素;直接:对言语的使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如时、空、场合、人物、事件、对象、原因、情景;间接:对语言的使用起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9、语境的作用:限定(在一定语境下,言语片断的选择是有限定的)、调节(对言语策略的调节)、生成(言语片断的真实含义,是由语境“生成”)、确定(对言语片断的确切含义作出判断和选择)、补足(可对句子的省略部分给予补足)0、不虞现象:在运用语言时发生了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语言中使用的不虞产生在语义(歧义引起)和语用(语用失误引起)两层1、语言演变: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有时导致语言系统变得与原来的语言系统不同;原因:以奥尔特尔为代表的“解剖学观点”认为语言的演变是由于发音器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梅尔—彭飞、柯立兹为代表的“地理学观点”认为是由于地里或气候的特点的影响(我国颜之推也支持)。
社会的发展是基本条件,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特点:渐变性:马义认为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和消灭现存的语言及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消失来实现的。
不平衡性:指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不同,有快有慢;趋向:分化(产生方言),统一(产生共同语)2、共同语: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任何一种共都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3、语音演变:规律:浊音清化,腭化,浊上变去;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内容:音位系统的演变(聚合、组合关系的演变)4、语法演变:内容:聚合(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发展)、组合规则的发展(词序的变化),类推(在语言的某种语规的影响下,其他规则向这种规则趋同的演变,即表示同一种语意的几种不同的语形,由于其中一种形式的影响而统一起来的过程;可使n.的变化趋于整齐划一,使人易于掌握);原因:社会发展,语言内部系统的语法变异,外来语影响5、词义演变:原因: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深化,词与词间相互影响;途径:引申,“吞并”,组合能力的改变;结果:义项的增减,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词语感情色彩的转移6、词汇的消长:新词产生,旧词消失,词语替换7、语言成分的借用是语言接触中最初步的形式,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借词(音译词)是最突出的表现形式8、语言同化: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