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越轨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越轨与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14.1复习笔记
一、越轨行为
1.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1)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
①违法行为。

指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②违警行为。

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③违规行为。

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2.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
①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②主要有体态理论和染色体理论。

(2)心理学解释
①心理学解释,即从人们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

②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行为。

(3)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解释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默顿的社会失范论
默顿认为,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默顿根据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两个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种适应模式(见表14-1)。

表14-1五种适应模式
+表示承认文化目标,或采用制度化手段。

-表示不承认文化目标,或不采用社会认为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a.附和:既接受社会的文化目标,又遵循社会认为是合法的制度化手段。

b.创新:是指人们认为社会的文化目标是正当的,是应当努力去获得的,但他们又不情
愿或不能够用被社会所认可的制度化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只得用那些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样,他们就常违反规范或触犯法律。

c.形式主义:是指那种已经失去了社会中的文化目标,而盲目地坚持那些制度化手段的现象。

d.隐退主义:既反对文化目标,也反对达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的手段。

e.反抗:既反对惯常的目标,也反对社会倡导的手段,他们期望在变革之后有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

除第一种类型外,其他四种类型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

②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理论将引起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因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民族、宗教、职业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认为不同的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当不同集团的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时,往往引起冲突,导致越轨。

a.两种文化冲突:
第一,纵向文化冲突。

指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互相冲突时产生的法律规范的冲突;
第二,横向文化冲突。

指在同一时期内由于两种文化准则对立而产生的法律规范的冲突。

b.产生文化冲突的情形:
第一,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文化法律规范被扩展至另一个文化集团的领域之时;
第二,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成员迁移到另一个不同文化的区域时;
第三,在相邻两种文化领域的边界接合处;
第四,当社会结构由简单趋于复杂化、文化价值由单一趋于多元化之时。

③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
亚文化群理论认为,一个人可能在这样一个集团或群体内生活,这个群体有一种稳定的,但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样的群体称为亚文化群。

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可能产生犯罪。

3.社会越轨的控制
对不同性质的社会越轨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1)消极性社会越轨
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破坏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侵害社会有机体,是要严格加以控制的,要将这类社会越轨限制在不足以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范围内。

(2)积极性社会越轨
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虽然社会控制对这类社会越轨也有制约作用,但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宣传、舆论导向等手段,倡导这类社会越轨。

(3)中性社会越轨
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这类社会越轨多出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

二、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1.什么是社会控制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
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特征
①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a.社会控制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

b.社会控制的阶级性是指其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其本质在于维护特定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的。

②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
a.社会控制的统一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
第二,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
第三,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

b.社会控制的强制性既是阶级性的需要,又是统一性的保证。

③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a.社会控制的多重性是指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之上,使他们同时受到多种控制手段的作用。

b.社会控制的闭环性是指社会控制系统是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社会控制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正的功能。

(2)社会控制的类型
①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a.积极性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b.消极性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

②硬控制与软控制
a.硬控制,又称强制性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
b.软控制,又称非强制性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控制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a.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它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
b.内在控制,又称自我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④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a.制度化控制,又称正式控制,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控制类型;
b.非制度化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是指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

⑤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a.宏观控制是指社会运用政权、法律、纪律、政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进行调控与制约;
b.微观控制是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规章、组织文化等控制手段对其组织成员实施指导与约束。

相关主题